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前理解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它与理解的客观性密切相关。文章试图通过对前理解概念及其它与理解相关的命题的分析指出,前理解与理解客观性并非矛盾的关系,相反,前理解是决定理解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我们探讨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一切理解活动的发生都必须以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文本一经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意义,文本意义不因理解者的理解而改变,文本意义相对于理解者而言具有客观性.在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客观性理解原则,反对主观性理解立场.  相似文献   

3.
4.
社会理解的客观性既不能完全归结为自在客观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说,社会理解的客观性是一种自为的客观性,即它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内蕴了人的目的性、价值性和目的性等要求的一种内在制约性。  相似文献   

5.
“前理解”是现代阐释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章指出前理解作为翻译主体的认知结构,对其理解和翻译文本起到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前理解”概念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概念,是伽德默尔在海德格尔的观点基础上提出来的。"前理解"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前理解"对文本理解的意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前理解"水平,以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前理解"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7.
译介学从社会学视角看 ,不仅有别于传统文学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而且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它的最大特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 2 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起的特殊作用成为一种学科。由海德尔提出的“前理解”概念对译介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概念,没有前理解,也就没有所谓的理解.因此,前理解是理解之所以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作为新闻理解主体的受众而言,新闻的标题可使得受众在接触之初,就在前理解的意识下来决定对新闻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在新闻标题的写作上如若能抓住受众的"前理解",就会使得新闻本身的受关注度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9.
“美诺悖论”历来是一个难题,哲学解释学关于前理解或者说背景知识的理论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解释学经历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嬗变,解释学循环问题的探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理解过程中存在着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对于柏拉图知识的回忆说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着对美诺悖论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11.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鸣迪 《教育学报》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认为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 ,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 ,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发现 ,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13.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而科学的客观性有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在肯定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之后,从七个方面为科学客观性做了辩护.  相似文献   

14.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本文旨在分析人称指示语的先用现象及其派生的反先用现象在英汉语中的异同点,并应用可及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进而分析此类现象在英汉及汉英互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关系问题,是价值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厘清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出发,扼要地探讨了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哈丁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立场对客观性进行的探讨,是一种具有历史及多元化背景的认识论研究新语境。其主要方面为:以“新客观性问题”实现传统认识论的转换,论证现代科学是建立在欧洲化背景上的“地方性知识”,建立客观性的“强纲领”,以达到“强客观性”。而这一研究的目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即实现平等的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科学话语权,消除科学与权力关系构建的话语霸权,在有益于科学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8.
"语言模糊性根源在于客体模糊"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缺乏严密的论证和可靠的依据,所举例证中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相关,其举证是错误的。据此,在模糊语言学研究中避免使用"客体模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