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走进了彩色灯光照射的临溪洞。那溶石,有的像水牛侧卧,有的像仙女撒花,还有的像凶猛的老虎张牙舞爪……真是怪石嶙峋(línxún),形态万千。我们沿着狭窄的石径边走边看,忽然,我惊喜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你瞧,这是‘龙宫’。”他们点点头。只见两根巨大的玉柱顶天立地,圆柱上盘着无数条龙。我抬头仔细观看,有的张牙舞爪,有的相互缠绕,有的遥遥相望,真像一条条活的龙。再往中间崖顶上一瞧,一个头 …  相似文献   

2.
紫藤园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个紫藤园。紫藤园的中央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廊。站在长廊里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紫藤树,它们有的像两条龙,缠在一起;有的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笔直地立在那儿;有的像秋千,秋天时坐在“秋千”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相似文献   

3.
接龙习作     
为了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最近我尝试了一种新的习作教学模式———“接龙习作”。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开头一句,接着,请一位同学写第二句,再请另一位同学写第三句……一个个连下去,直到连成一篇短文。这种单线接龙习作,我把它称作“一条龙习作”。当然也可以两条龙、多条龙作文。这就是几个学生一齐上来以同一句话作为习作的开头,几条线同时接龙,最后形成不同内容的习作。在一次习作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早晨,卖小笼包的摊头旁围满了人。”学生们一个一个挨着次序地上来,一句一句往下接。最后让大家交流、评价,把不…  相似文献   

4.
“龙舌兰”的故事龙古兰是一种植物。美国一位科学家偶尔对这种植物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将传感器装在龙舌兰上,同时在龙古兰旁放两棵蔬菜,这位科学家让他的5位学生中的一位“杀死”蔬菜,然后再与其他4名学生一起列队从龙舌兰跟前走过。科学家发现,当那位杀死蔬菜的学...  相似文献   

5.
雷劈数     
印度数学家卡普利加,在一次旅行中,看到路边一块里程碑,被雷电劈成两半,一半上刻着30,另一半刻着25。这时,卡普利加的脑际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绝妙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1985年到1988年,《承德师专学报》发表了一些文章,继续探讨纳兰性德“觇梭龙”的任务和方位问题。有的文章为“西北说”提供了新证,有的文章试图把旧有的“东北说”和“西北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两次出使说”(第一次是“梭龙之行”,第二次是“西域之行”)。这些文章所作的各种新的探索对我很有启发,但我对于它们的结论却不能同意。我仍然认为性德既没有参加过抗俄斗争(不同意旧有的“东北说”),也没有去过西北(不同意“西北说”)。我仍然坚持我在几年前提出的“新东北说”:性德“觇梭龙”只是到东北去处理国内的一些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7.
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一次命题作文教学何碧峰又是作文课。我在黑板上“大笔”一挥,抖出两个字:谈“门”。谈“门”?──学生一张张疑惑的脸。谈“门”!──我微笑颔首。一双双眉弯里皱着这两个字……有的用握笔的手托着下巴,有的用手指抚着额头,有的在草稿纸上写写...  相似文献   

8.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常用的两句成语,也是人们评论教师课堂艺术时常用的“行话”。“画龙点睛”来源于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传,他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画眼睛。后来他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刚画完,顿时雷电大作,墙壁震破,这龙就飞上天了。“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中  相似文献   

9.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些课桌上刻着“早”字,有大有小,有的笨拙,有的还蛮刚劲的。当时还不明白,后来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高年级的学长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留下的。  相似文献   

10.
小镇上住着一个专做木器活的老人。他整天刻着木鸭和木鹅,有的装在风向标上,有的给猎人拿去设陷阱用,有的可以挂在屋子里,就像画片那样,一群黑压压的野鸭野鹅飞过白粉墙。他一生都喜欢雕刻木器。他一天到晚坐在店堂里,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木头,刻着野鸭野鹅。然后给它们上颜色。他给野鸭涂上绿色和黑色,给野鹅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然后把它们挂在商店的窗口,让人们路过时都能看见。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India)的一条铁路线上,有一块刻着3025km的里程碑(milestone)被龙卷风(cyclone)吹断了,一分为二:“30”、“25”,坐火车旅游的人谁也没有注意.  相似文献   

12.
我们来到一个风景区,坐上竹排顺水漂流。渐渐地,两岸的奇石令我们目不暇接,也让我们的想像长出翅膀……“快看!一只大乌龟要渡河。”有人惊叫。只见前面两块连在一起的巨石,真的像乌龟头和身子。由于竹排在动,这只乌龟也有了动感,如同真的在走。“这是不是一头狮子?”有人在问。前面的岩石上长满了绿草,好像狮子浓浓的毛发。撑竹排的叔叔说:“这是一头卧狮,它沉睡了千年。你们一来,它就醒了,正在欢迎你们呢!”我发现前面有个岩石特别像恐龙,就喊起来:“灭绝的恐龙出现了!”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有的说是条龙,但不是恐龙;有的说不是龙,像只…  相似文献   

13.
闵清凤 《早期教育》2001,(23):12-13
一个下雨天,我班小朋友在楼梯口发现了一条蚯蚓。他们围着蚯蚓,七嘴八舌地谈起了蚯蚓的话题:有的说“蚯蚓像条蛇”,有的说“蚯蚓像根棍子”……大家对蚯蚓的热情、关注和兴趣,是我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  相似文献   

14.
一次,观摩一位优秀教师指导二年级的活动课“龟兔赛跑”。当学生用泥块做好底座时,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底座装饰得漂亮一点。这时全班同学各自动手精心装饰做好的底座,有的在底座上绘画,有的在底座上雕刻图案,有的在底座上印制图形,还有的用泥条在底座上粘贴立体图案……很快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看,还没忘记签上自己的大名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手指尖上的智慧得到了发挥,再看学生个个脸上笑嘻嘻的,心里美滋滋的。在捏制“龟”、“兔”的活动环节中,教师提示学生:在保证“龟”、“兔”呈球形…  相似文献   

15.
在神奇的动物世界,有许多聪明的“数学天才”,它们有的会“数数”,有的会“计算”,有的甚至可称得上是“几何专家”,着实令人称奇。鸡有人曾在丹头凤鸡面前放了三只小盘,第一个盘子里放一条小虫,第二个盘子里放两条,第三个盘子里放三条。结果,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一条的,研究者据此推断,丹头凤鸡知道比多,但它只能数到。乌鸦在森林中,如果乌鸦看见拿着枪的猎人,就会躲到树顶上去,不会冒冒失失地飞下来。有一次,有4个科学家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当着乌鸦的面躲进草棚子里,走掉了一个猎人后,乌鸦没有飞下来。走掉了两个猎人后,乌鸦还是没有…  相似文献   

16.
王辉锋 《辅导员》2014,(3):19-21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梁代的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人作,震破了墙壁,两条龙飞上了天空,只剩下没点眼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8月12日,地处巍巍九连山麓赣粤边陲的江西省龙南县爆出新闻:龙南县职业中专和龙南师范附属小学两所学校在赣南率先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校长。这一天,对于龙师附小70多名教职工们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平生第一次作主,公开选聘自己的校长。上午8时,当我们冒着濛濛细雨赶到龙师附小时,只见阶梯教室里人头攒动,教室黑板上方,悬挂着一条鲜红的横幅上“龙南县公开选聘龙师附小校长演讲答辩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耳旁不时传来情绪激昂的议论声:“我们得选出一位能够真正为学校着想的好校长来!”“对,要行使好生平第一次选自…  相似文献   

18.
唐娜是波兰一所小学的老师,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她志愿参加了一个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爱惜生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唐娜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大家写出所有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写,有的写着“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有的写着“我没法做10次以上的仰卧起坐”、“我发排球无法越过球网”等。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  相似文献   

19.
奇石与想象     
我们到一个风景区游览,坐上竹排顺水漂流。渐渐地,两岸的奇石从前面不断出现,不知不觉,让我们的想象长出翅膀……“快看!一只大乌龟要渡河。”有人惊叫。只见前面两块连在一起的巨石,真的像乌龟头和身子。由于竹排在动,这只乌龟也有了动感,如同真的在走。“这是不是一头狮子?”有人在问。前面的岩石上长满了绿草,好像狮子浓浓的头发。撑竹排的叔叔说:“这是一头卧狮,它沉睡了千年。你们一来,它就醒了,正在欢迎你们呢!”我发现前面有块岩石特别像恐龙,就喊起来:“灭绝的恐龙出现了!”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有的说是条龙,…  相似文献   

20.
一在一次哲学考试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要求首先回答对或错,然后说明理由)对这个命题,有的人判“对”,其理由是,这个命题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的人判“错”,其理由是,这个命题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承认绝对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