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要旨】学人生 我们认识人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己的经历,有他人的经历;有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有现实的生活;还有一种以学的形式去让我们认识人生。我们在《皇帝的新装》中知道了不要轻信别人,要诚实;从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追求与向往;从《女娲造人》中,我们知道了古人就渴望知道人类的来历;  相似文献   

2.
郑民 《现代语文》2007,(6):48-49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者,《故事新编》具备了一定的现代主义特质。以《补天》作为范例,可以从解构具有神圣意义的人物,以揭示人生困境;消解历史文本及规范历史话语,建构新的艺术范式;荒诞怪异的美学效果;心理分析、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四个方面探求文本与现代主义的交切点。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自传集记录了其个人成长的经历,又融进了他的批判性思考及切身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缩影。通过郭沫若自传了解当时中国经历的变革,因这些变革给郭沫若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的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风雨人生和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样态;研究的范式从充满锐气的批评逐渐转向内敛稳健的学术探讨,一些针对新诗历史和现象提出的命题得到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学功能从“人才培养”落实为“立德树人”,关涉教学范式改进。教学范式改进是行动的学问,设计研究的方法论能够确保改进有效与正当。没有情感的健全发展不会有人的健全发展,情感教育理论适合教学范式改进的设计研究。改进原因在于,中国大学教学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认识关系、社会关系和自我关系三个维度出现目标错位;改进计划包括教学开发范式从“技术理性”导向转向“设计理性”导向,教学评价范式从表现性评价转向真实性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范式从“技术熟练者”转向“反思实践者”;落实改进计划在于制度化的引导、专业化的规范和生活化的确保;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判断和反思改进质量,通过设计研究的迭代,增进教学范式的立德树人质量。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一面从事繁重的文化工作,团结鼓舞进步的文化力量投入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一面又以旺盛的精力,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农民战争史、历史人物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为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一番整理,以期揭示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一、抗战时期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广泛研究1、对先秦诸子的批判“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格研究范式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格心理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人格研究范式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生物学研究范式关注遗传和进化的作用以及生物学在人格发展中的贡献;文化研究范式以多元文化观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特质范式重视大五模型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社会认知范式强调影响个体行为的认知、动机和目标变量,完善了以社会认知观点为基础的自我理论。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新的心理史学研究范式,是摆脱精神分析心理史学束缚的积极有效策略。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新的心理史学研究范式,其基本操作程序是:界定教育家和确立取样标准;明确史料选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定研究范畴;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吸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改革型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建立了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首先探讨了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及西方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其次,认为实证主义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的无叙述方式;其三,认为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正在改变着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最后,对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性评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史学是新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 ,使新时期史学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 ,旧有的极左的教条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被解构 ,新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尚在形成之中 ;其二 ,史学由中心走向边缘 ,其学术功能逐渐彰显 ;其三 ,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大行其道 ,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愈趋愈新 ,研究的方法论与学术旨趣将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他在诗歌,小说、戏剧历史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有过多方面的突出贡献,然而当代的郭沫若,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他的“歌德观”也出现了多次反复和变异,本文试图对他与歌德的关系史作较为全面的社会学的考察,以期重新走进他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反思一代文学大师所走过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以1924年他写的《孤鸿》为界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诗的创作是诗人精神人格的表现,诗的形式应当是创造的,诗的美学价值在于诗情的纯真自然;后期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与前期相比,在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这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典型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不难看出,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问”、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