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是要说明和回答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课题,简而言之,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这是人类面对“全球化”带给民族-国家的“离心力”和“新经济”带来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两大挑战所想要回答的问题。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只有坚持“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知能传授和人格塑造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走出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为人类文明的对话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得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和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那么、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的语文,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同时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和人文思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学院,传统的文科大学中也开始建立工程…  相似文献   

8.
教育呼唤人格培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歌德曾有句名言 :“在艺术和诗里 ,人格确实就是一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 ,健康人格的培养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亮点。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应突出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一人文教育目标。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 ,培养健康的人格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人格一词源于拉丁语。英文词是 :personality ,释义为 :qualitiesofaperson ;qualitiesthatmakeupaperson’scharacter ,即“一个人的品质”或“由人的个性构成的品质”。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杨忠 《云南教育》2003,(2):20-21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长期争论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证明,注重人文、走向生活,努力在“人文—生活”的结合上下功夫,既有利于开发心智、操练技能,又有利于培养性情、塑造人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成功的途径。一、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有机结合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生活”的有机结合对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诚信、正直、高尚的世纪新人意义重大。首先,从人文性说,学校既是知识教育的基地,更是精神教育的圣地…  相似文献   

11.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幼儿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张应强新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人性革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面对这两大挑战,高等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笔者看来,使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状态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走向整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本质,不是要学生“分秒必争”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教育,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让人格更健康和完善。对于过往强调知识记忆的教育,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其对健全人格晦破坏力,可是,只是因为单一的成功模式一一考出好成绩,上到好学校,进入好大学——人们一直屈服于应试教育的威势,联系孩子与老师、父母的,似乎只是“分数情”——分数高就是乖孩子、好孩子。试问,“超女”出现之前的教育,让多少孩子还保存着对纯真年代的温暖记忆?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高职生急需补上的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曾  相似文献   

16.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的“亲和力”、高尚的人格追求。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教育活动追求培养具有完美灵魂和完整精神世界的“完人”。物理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人文教育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懂得人生价值。当前,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加强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以全面实现中学物理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于淑云“科教兴国”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战略决策。然而,作为“兴国”之教育,如何担当此任?“兴国”靠“科教”,而“兴教”靠什么?对此,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素质教育、课程改...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具有素质教育理念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以下特性: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所关涉的不是教育的某些方面,而是教育的整体。它要求从教育的基本认识入手,全方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