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网络游戏成瘾原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会让人如吸食毒品般地失去自我、无法自拔?又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被网络游戏制约而丧失自主性?我们尝试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的社会因素、玩家群体自身特点、玩家心理特点这三个方面对网络游戏成瘾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受众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的主动性。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能够主动地获取信息,他们更多地希望自己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视频网站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力求营造出更满足于受众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可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选择传播过程的终点--受众作为研究的载体,通过运用传播学领域中的受众相关理论,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这一受众的特性、动机、需求及其接受机制的独有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奔跑吧兄弟》、《了不起的挑战》、《我是歌手》等一系列娱乐节目已经占据收视率的一席之地。在娱乐化普及的今天,我们不禁对娱乐化的现象、成因进行研究。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立足点,探讨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使用与满足”模式的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传播关系中有一个活跃的接受,在广告传播中,只有满足受传的需要与欲求,才能取得满意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6.
焦佳 《天津教育》2021,(4):50-51
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别于传统的受众被动观念,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与获得需求上,并以此为指标考量媒介的现实效用。新媒体时代,由于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门槛被降低,时空局限被打破,新闻受众捕捉信息和探索真相的能力增强,且呈现出求知欲高、自我意识浓厚、容易跟风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影响其使用新闻的动机与满意度的因素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新闻业态的真实性、公信力、吸引力和人文性受到来自于内外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罗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123-126,137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9.
受众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从传播学受众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方法论基础出发,针对受众理论主要学说的阙失,我们认为受众理论应在传播学的概念下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整合,从而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受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的可行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从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变,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思维转变,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达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理论"学以致用"论简单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以致用"思想加深了二者的分歧。学以致用一方面使实践界不相信教育理论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理论界开拓和创新的勇气和信心。教育理论并非教育实践的抽象,而教育实践也并非教育理论的唯一源泉,两者不是简单的现实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理论不能简单的局限于教育实践的圈子之内,仅仅从教育实践中建构教育理论,无疑会扼杀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理论必须走向多元,单一化的学术思想是扼杀创造性思维的毒药,也是教条主义的深层根源。同时也不可简单的认同教育理论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人文研究生院对“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的研究丰富了处于瓶颈阶段的言语研究。“言语的语言学和社会交际理论”在哲学基础、理论框架建设、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方面对言语的语言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羞怯与网络使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首先,羞怯者的典型特征是出现在他人面前时紧张、不安和行为抑制,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其次,互联网可以克服羞怯者的交流障碍,促进自我表露。最后,羞怯者使用互联网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羞怯者建立了满意的社会关系,降低了羞怯;另一方面,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网络成瘾,加重了羞怯。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在其博大深宏的文艺思想中,他主张批评家应力求拥有学、识、德等综合性的素质,即不仅要建构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要培养一种“通识圆照”和“特识先觉”的审视洞察能力,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文章之德”,由此钱氏构筑了自己深刻透彻的文艺批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5.
1980年邓小平“8.18讲话”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成为政治学界一直关注的话题。20多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围绕党的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产生的原因和改革的方法等问题,因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展开了讨论。本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力图全面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学评价体系之中,批评方法、批评标准及批评类型在其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位置,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学术界热情不衰,甚至有开创分支学科的意图与倾向,这也为促进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的创化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极为繁复,以《新诗歌》派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论与以《现代》诗派为代表的走向综合的现代主义纯诗诗论之间的论争呈现出主流风貌;而它的支流很庞杂,主要有印象主义诗歌理论批评、现代解诗学、心理原型诗歌批评、"新批评"诗歌理论批评和新诗史研究。它们的合力使得在20年代确立起来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体系走向深入和成熟。同时,3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在接受前苏联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上,比起20年代来,面更广、力度更大,而且自觉意识也更强;因此,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表现得更足。  相似文献   

18.
“上智为间”是孙子情报思想的精华和中国情报思想史上一个内涵至为丰富的命题,它从普遍意义上深刻揭示了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情报信息作用等问题,因而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在2 500多年后的今天,在信息时代,仍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说话人的姿态、小说的历史和功能、小说家的修养三方面对《新编醉翁谈录》所包含的“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论证了“小说”的口头艺术特征,从根源上分析了“小说”产生的历史和人性的动力,从功能上对“小说”的叙事原则和技巧进行了归纳,从“小说家”的修养方面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叙事能力问题,因此,这是比较完整的关于《新编醉翁谈录》的“小说”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文描述了"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现象的发生过程,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源起,并梳理了研究界就"为何"与"如何"进行"重返"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与形成的分歧。文章认为,"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范式要真正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而不是讽刺性地陷入自己所要揭示并批判的意识形态陷阱,其关键在于坚持"批判"文学研究介入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