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盯里生亘旦鱼.l}厂、肚鱼三卫-互二鱼4 325 6 7 1 2 3 456 5 4 3 2 1 7567川一川一狮)味味味睐…丝丝睐睐睐,老师琴儿助)睐睐21我们75大家67敲起来-。6,。4钢琴双响筒碰钟沙锤三角铁小鼓小擦/一~、\甲3 4543XX/一‘\,2 34XX 弹起来//~、、、5 4 3 21XX5 6 71XX嗓睐2 3 456 5 4 3 2 1 75甲二勺,二合XXXXX 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 X X XXXXX X X XXXXX XXXXX XXX X X XXXXXXXXX XX钢琴双响筒碰钟沙锤三角铁小鼓小擦钢琴双响筒碰钟沙锤三角铁小鼓小擦钢琴双响筒碰钟沙锤三角铁小鼓小擦钢琴双响筒碰钟沙锤…  相似文献   

2.
3.
佤族木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边境的佤族,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的一支古老民族,素以勤劳、勇敢、纯朴、善良著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他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俗,其中“木鼓”正是这种习俗的生动表现。 佤族木鼓是—种原始的打击乐器,也是佤族人的一种古老祭器。木鼓与常见的革鼓不同,是用整段粗壮的树干凿制而成,不蒙皮。一般长为2米,直径以树干的粗壮程度从0.6—0.9米不等。凿制时先在鼓身横侧挖一条宽5厘米长约1.4米的凹槽,然后顺着槽凿下10来厘米后再逐渐把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有一个名儿响当当的腰鼓队。每到节日庆典时,只要一听见那雄壮整齐的腰鼓声响起,围观的市民们就忍不住一个劲儿地鼓起了掌,一个接一个地传着:“是文明小学的腰鼓队!文明小学的腰鼓队来了!”话音没落,就看到一个齐整的大方阵向人们“移”来,一百多位腰鼓队的小队员们,个个神采飞扬,背着红彤彤的腰鼓,手中挥舞着系有大红飘带的鼓棍,英姿飒爽,笑脸靥靥,手起棍落,只见整个方阵红绸翻飞,仿佛笼罩着一片红云,煞是好看!这个响当当的腰鼓队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文明小学的同学们大多数从一年级进校…  相似文献   

5.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那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舞姿在木鼓的伴奏下让人着迷,许多人情不自禁地用手用脚合着节拍。  相似文献   

7.
草原飘来一片鼓声,我们的“零点”……“—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当这荡气回肠的歌声在洪体育馆上空响起的时候,热情的观众们沸腾了,他们站起来踏着音乐的鼓点摇摆、唱和。从此,他们也记住了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9.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1二G劫热烈、’护边重声合唱(鲤丝巨2斗缪{,里{续夸…巡二…生5丝{二2}52·5些耳{·川黛丝车华卜里选里型望姿}五二里)︸5。心匕22钦起鼓起』{里互的小不…二(羊笼(羊买2 15阿寄阿齐华}塔黔{吞‘2一{兰伐的卜不鼓锣)哆)引未流水2 23礼普之灭笑}兴山欢 1 12(羊军l千丁兴5。鼓2一卜1哆哆1歌洁5吩),书)2 15】蒸典{是22扮.谈了工之丝}鱼澳交鬓森草立望(羊头(羊头易辈(幸口p~斗哺2灯哟l; 26。他水。.嗬嗬垂护河 鱼7一·花福嗬嗬钓哟 5。5.百杭因峭铸2唱聋 2 12(羊买(羊头 口r1 .5阿让打可号迄认卜警二应万毛面 32井)脸43 ,一---一洲~-气3 23 21…  相似文献   

11.
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犹如村寨的灵魂和一个部落的旗帜,一切重大的祭祀、农耕、军事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其形制特别,佤语称呼鼓腔里的“蜂巢”和木鼓舌为“结”,与称呼女性生殖器同音,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圈圈圈圈圈圈圈古老的佤族乐器——木鼓$云南民族学院文物室  相似文献   

13.
敲起木鼓唱新歌——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神州学人》2001,(10):42-42
佤族人口约有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和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占佤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一带,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云雾缭绕,平坝极少,故习惯称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旱稻为主,其它还有水稻、玉米、养麦、小米、豆类、马铃薯、棉花、甘蔗、茶叶、烤烟等。山间森林茂密,翠竹掩映,出产黄果、芭…  相似文献   

14.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源于苗族人民牯藏节仪式祭祀祖先时仪式,以鼓来导舞是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模式,节奏轻快、热烈豪迈的鼓点敲击就是其舞蹈的音乐,在表演过程中动作节奏以缓、快、紧逐步发展,彰显出舞蹈动作节奏的速度、力度、能量,实现舞蹈情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复兴传承的佤族木鼓文化较之其原貌而言发生了重构变迁,它是一个外因内应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复兴佤族木鼓文化之时,由于物逝、人变、求失之外因,佤族木鼓文化无法原型重现只能重构:在重构过程中,由于其现代传承要通过大众传播完成,只能通过符号转换转型为大众文化。然而,大众、大众文化具有的某些特点及重构时的社会背景干扰了该内应过程,最终导致了重构的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形、制、意由外至内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黔东南台江县反排木鼓舞为研究对象,依据舞蹈生态学的变迁理论总结归纳当下反排木鼓舞逐渐由单一的祭祖功能逐渐变迁成为为娱人表演功能、休闲健身功能、教育普及功能等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介入佤族木鼓文化传承后,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变迁:木鼓形质改变,用途缩减、用法随意,木鼓文化作为一种神圣的生产文化之原始意义已经消失。佤族木鼓文化变迁源于大众传播的符号转换需求,并完成于符号转换的编码过程中。由他者完成的符号转换过程在受到不当的受众和社会需求输入后,文化生产输出了变迁的木鼓文化,最终改变了大众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反排木鼓舞的起源以及其在高校开展的价值,进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高校开展木鼓舞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