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6,(5):57-61
最整肃的环境里往往能滋长出最纯粹的浪漫,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社会突然迎来解禁时,初获自由的人们总是愿意相信爱情,因为浪漫的感情能使尖锐的现实变得柔和。在《荒山之恋》中王安忆用"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情不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衍生物,也非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投射,它是性欲和情欲水乳交融时灵魂所能到达的高级境界。在爱情和婚姻接壤的道德边界,选择爱情的他们同时也选择了彼岸,王安忆用死亡给道德以交代,给爱情以解脱。  相似文献   

2.
对王安忆畸形性爱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王安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性本,从“三恋”到《米尼》、《我爱比尔》,从对性爱美的礼赞到对性犯罪的演绎,从试图用母爱救赎到无力拯救的演变,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在王安忆的理性思考中越来越呈凸显的态势,并因此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悲悯情怀。作为一个思考型的作家,王安忆在日益膨胀的欲望化大潮中卓尔不群。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与池莉通过以两个“庐山恋”文本为典范式的一系列“爱情与人”的文本,对传统爱情文本提出了置疑,对爱情的内质、模式、生存本相进行了颠覆。在艰难的重构中,显示了她们的努力与尴尬。她们建构的路径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茫然。她们努力寻找,却仍无法找到通向诗意与现实协调的路。虽与爱情本相偶然相遇,却很快落入现实的坚固循环的定数中,爱情的本相只剩下对诗意的茫然的向往。她们所揭示的诗意与现实紧张的关系,显示了人们走向“人”之路的漫长及拯救的异常艰辛。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与池莉通过以两个“庐山恋”文本为典范式的一系列“爱情与人”的文本,对传统爱情文本提出了置颖,对爱情的内质,模式,生存本相进行了颠覆。在艰难的重构中,显示了分队她们的努力与尴尬。她们建构的路径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茫然。她们努力寻找,却仍无法找到通向诗意与现实协的路。虽与爱情本相偶然相遇,却很快落入现实的坚固循环的定数中,爱情的本相只乘下对诗意的茫然的向往。她们所揭示的诗意与现实紧张的关系,显示了人们走向人”之路的漫长及拯救的异常艰辛。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物欲横流的的大潮中,电影《山楂树之恋》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实际上是人们对往昔耶个纯真年代中纯粹感情的一点怀旧,一点感慨。舍弃了物欲情欲本身,干净的不是爱情本身,是人对爱情的想象,对纯粹爱情的向往。静秋本身是一种诗意化的存在,作为一个清纯的理想存存,反衬了现实中人们“爱”的无节制,实际上她不懂爱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8.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沈从文所构筑的艺术化边城世界魅力独特,影响深远。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她也是作家笔下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朦胧而又凄美,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相互交融的角度,探析天真善良淳朴爱情的苦痛、无奈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感悟湘西世界中至善至情至痛的爱情和人性。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我们现在活得越来越物质化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精神越来越萎缩和贫困了。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它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满足了我们的“白日梦”,它给我们心灵带来了一丝清新和慰藉。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爱情书写体现出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引力场中艰难跋涉的具体情形。从渴求浪漫纯真的爱情,寻找男子汉的庇护与关心到不再执著于“寻找男子汉”,转而救赎于自身、将爱情视作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在父权意识形态下成长起来的王安忆渐自摆脱了男权中心话语的桎梏。在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她愈加放逐和消解了爱情,她笔下的女人们在“日常哲学”的引领下开始将男人和爱情只看成自己凡俗生活中的调剂品,看成“声”与“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陈颖 《现代语文》2006,(12):76-76
人性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赤裸裸地真实显露出来,这是西方作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众多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荒岛”,借“荒岛”来表现人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荒岛”提供了一个展现真实人性的平台,在“荒岛”上没有明社会中的种种诸如法律、社会舆论这样的制约因素,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因而能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比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蒂森的《金银岛》等。本则重点谈谈《唐璜》与《蝇王》中的“荒岛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伤口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伤口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一个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一个出入商海中的款爷也会动真心,这在学中和现实中都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情,莫伯桑的《羊脂球》等不少中外作品早就接触到这个问题,现实中也能找到不少案例。如果我们承认妓女和款爷都是人,都可能某种程度上人性未泯,那么,产生真正爱情的可能就都是存在的。因此,评论界如果以商海和风月场所难有真正爱情的偏见,来赞美作家王晓云塑造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妓女,那么我想,这种偏见同样可能遮蔽非商业性领域(比如说化领域)里的人将爱情工具化的问题——谴责商品会腐蚀爱情的人,未必不会把爱情作为生存快乐的手段变相的出卖之。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都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位女作家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不同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她们的作品在深层意蕴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她和他认识,是用很俗的相亲方式。约会、见双方父母、买房、装修、购置家具,一直到结婚,平静得像流水线上的程序,按部就班。他没说过爱她,她也没有。奔三的年龄了,谁的心口七,还没有一道伤?像《倾城之恋》的范柳原和流苏,都将各自的心,掩了一半。  相似文献   

18.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作为著名旅美作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中有许多是关于错位爱情的书写。按照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对象,将错位爱情分为同性恋题材的错位爱情、乱伦题材的错位爱情以及身体残缺者的错位爱情。她独特的言说方式下的错位爱情蕴藏着她对"人性"的探索,凸显出具有当代锋锐精神特质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学理论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长春 《现代语文》2007,(12):51-5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主要使用了结构反讽、情境反讽和模式反讽的手段,讲述了一对俗世男女的爱情攻守战,以超然的态度解构了人性的神话,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