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鲁迅是在广阔的化视野下开发对中国国民生的研究的,因而他的研究带有开放的,多元的特点。一特点在实践上表现为极具有个性特征的“拿来主义 ”用西方先进思想和民族化中的优秀传统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化对人民的奴役与毒害所造成的“官方民族性”促进新的国民性格的形成。当前要弘扬的民族化不是旧的封建化,要警惕在弘扬民族化的口号下封建旧化的复活。  相似文献   

2.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始终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忠实地生活,顽强地探索,不懈地著述。通过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对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拓展和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高扬,巴金实现了对鲁迅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他认识到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对国民精神形成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于是把对道教文化的批判作为救治国民疾病的重要方法,批判道教卑俗的信仰、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瞒与骗的生存方式,揭露其迷信虚幻的本质,启发民众觉悟,并提出以科学理性对抗道教神学、拯救国民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化的光辉,传统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沈从与鲁迅小说创伤中传统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化对沈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沿着"揭示国民性以唤起民众觉醒"、"剖析新时期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以探索革命出路"两条线索,并行交叉地高举现实主义批判旗帜,对封建社会旧的一切施以无情地抨击,为后人树立起一座民族反思与批判的丰碑。而张弦作为新时期颇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自觉承继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在反封建礼教领域内揭开封建余毒留下的伤疤,深入剖析出新时期群众软弱、麻木的劣根性。同时,在揭示底层人物与知识分子劣根性的基础上,将笔触伸向了鲁迅所没有的批判对象领域,在批判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基调上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拓新。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韩少功分别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批判灵魂痼疾的突出作家,他们在面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伤害时,都表现出了痛心疾首的批判,但是,通过阿Q和丙崽的对比,又会发现韩少功相对于鲁迅来说,又保留了一丝温情,他更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兴起一股“国学热”。这股热潮的出现,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大好事,应当肯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国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还数典忘祖,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文学实践和文学作品中,对"国民性"进行了反省与批判。重读文学经典,可以发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立人"、反"奴性"、批判"看客心理"等思想并没有过时,包含了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对当下大学生人格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要尊重生命、要慎独、要有拼搏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用"吃人"的文学意象展示了多种含义的思想批判与文化批判.上世纪90年代,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里再次出现了这一文学意象,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不仅自觉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通过对启蒙者(改造者)形象的解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难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两个作家笔下的文学意象的比较研究,阐明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显现出重要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学的父亲,鲁迅小产上有彻底的反传统,反封建主义的主题,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创伤艺术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选文中占比例较大.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感到难懂。要突破鲁迅作品的教学难点.就必须紧紧抓其作品中“国民性”这一特点。在选文中.无论是其小说.还是杂文.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国民性”教育这一中心.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和主线。从批判入手达到建立,以爱人爱己为核心完善个体,这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针,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19世纪欧洲文学对疾病与艺术关系的热烈追索相比,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一词包含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鲁迅创作与“疾病文学”的数次交错便可以作为相应的证明。不仅如此,其中还包含了鲁迅对生命本质的探问与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