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内蒙古巴雅尔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巴雅尔地区1960年~2009年的气温、降水、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巴雅尔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90年代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降水量最多,2000年~2009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风速逐渐减小,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上升;21世纪1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慢;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降水量线性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上升54 mm, 2012年开始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1世纪10年代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固原市NDVI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固原市植被生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李进  陈勇明 《科技通报》2019,35(12):46-53
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2016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6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相对较慢;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气温一般在90年代至2000年发生突变,之后气候显著变暖。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近66年杭州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有增大之势。暴雨发生次数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作用举足轻重。分析发现未来杭州市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增多的概率均较大。杭州市气候变化普遍存在较长尺度的32~34年及较短尺度的准2年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争取绿洲向稳定、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本研究以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将绿洲系统分为自然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及自然灾害子系统,应用粗糙集与灰色理论,建立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年-2008年的绿洲稳定性做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①研究时段内,影响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的最重要的3个指标依次为地下水水位埋深、年降水量与狼心山径流量;②研究时段内,若以理论划分2004年为界,1990年-2004年绿洲稳定性呈明显的波动趋势,2005年-2008年绿洲稳定性呈平稳略上升趋势;若以黑河分水2000年为界,1990年-2000年绿洲稳定性指数值呈递减趋势,2001年-2008年却呈明显增加趋势;③绿洲稳定性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体,单个指标的好坏只能在某方面影响绿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玛多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其地区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年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及年代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玛多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增温率为0.71℃/10a。近50年极值气温变化更大,最低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70年代偏高12-2℃,最高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60年代偏高2.0℃;玛多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相对较小;近50年的蒸发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干旱期延长,气候趋于暖干化,对牧草的生长极为不利,气候原因使草场的退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基于Mann-Kendall法的张掖市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依据张掖市6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近50年(1956年~2004年)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张掖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张掖市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β值为4.7mm/a),其中秋季降水量增加明显(β值为3.9mm/a),春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59.1%;②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③春季和夏季都形成以民乐县为中心的降水量高值区;春季只有高台和临泽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甘州区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β值为-5.1 mm/a),秋季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山丹县(β值为4.2 mm/a),冬季降水量民乐县增加趋势最明显(β值为0.65 mm/a)  相似文献   

8.
根据日喀则站气象、水文资料对近年来日喀则气候变化趋势、水文要素特征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近41a西藏日喀则站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31/10a,降水呈微弱上升趋势,年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暖湿化趋势。1956~2003年日喀则站平均流量基本保持不变,与本站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上游江孜站降水考虑的情况下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3,说明年楚河流域的影响较大,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93×108m3,6~9月份降水的占全年流量59.6%.近年来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这与流域内水利设施的改善和植被的恢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资源科学》2011,33(7):1236-1241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61年-1990年分别减少14.9%和24.7%。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兴县气象观测站1958-2012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暴雨日数、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近55年来新兴县气温与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兴县1958-2012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系数为0.0077℃/10a。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高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夏季,春季上升最慢。高温天气7月最多:低温天气1月最多。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新兴县的降水月分布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志迎  谭敏 《科学学研究》2012,30(4):534-542
 从纵向视角出发,结合系统论,对技术转移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序变量,基于2000-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我国技术转移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且呈现波动演变态势,其中,技术传播子系统是影响我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过程中协同度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调度的现状,为宏观调控者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50 年河西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反距离加权法,研究了河西地区50a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对河西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较少,进入70年代降水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开始,降水量较80年代、90年代逐渐增多。河西地区的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3.88mm/l0a、2.33mrrd10a、5.25ram/l0a、-3.27mm/l0a、-2.32mm/l0a,其中东、中部地区的冬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河西地区降水均匀度年际变幅较大,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步入9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逐渐转移到了中东部地区,其中东部是降水不均匀度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从长期趋势来看,河西地区降水量均匀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波动依然会很大。  相似文献   

14.
李崇明  丁烈云 《资源科学》2009,31(7):1181-1187
小城镇作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多复杂因素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到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本文分析小城镇协调发展过程基础上,借助GM(1,N)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以各子系统以及整个小城镇的发展是否趋于协调为标准,建立了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孟庄镇、毛集镇、清溪镇、邱隘镇)在1993年~2001年间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城镇在1993年~2001年期间的发展协调性虽然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不断趋于协调的,这与国家成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后的各小城镇的实际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结果也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将工业活动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在考虑环境因素前提下,建立基于双前沿面的全局网络DEA-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对2013—2014年,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期间内,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环境全要素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技术变化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从系统整体来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中绝大部分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  刘新平 《资源科学》2010,32(8):1538-154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作为典型的农牧区,其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耦合关系。在明晰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1997年-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演化速度差异较大,反映出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胁迫—约束机制加强;通过耦合度的发展演变得知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在1997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处于过度开发型、强烈开发型与协调型状态,耦合态势逐步好转,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云南省近55年旱涝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1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中旱涝灾害对人类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为干旱指标,计算了1958-2012年近55a的29个气象站点5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SPI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年及季节的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强度在各时间尺度上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干旱强度及影响范围均呈现增加趋势,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雨涝强度在时间尺度上呈下降趋势;夏季雨涝强度和雨涝影响范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干旱整体上反映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加重的态势。研究表明标准化降水指数能够在较长时间系列尺度上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年际及季节性旱涝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统计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1960年-2009年近50a来的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988.7MJ/m2,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月和日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上升,其线性倾向率为+12.7MJ(/m2·a);春、夏、秋、冬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4.72MJ(/m2·a)、+5.69MJ(/m2·a)、+2.0MJ(/m2·a)、+0.17MJ(/m2·a)。年太阳总辐射、年日照时数的突变增大年与区域内气候开始变暖年同步,气候变暖使区域内中北部川区降水呈增多趋势,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增多对空中的大气污染物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日照时数的增大。河西走廊东部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季节分布呈现由夏-春-秋-冬季减少。研究区域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年楚河1961年至2000年的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是年楚河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