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文化是社会宏观文化的一种映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主要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思维习惯. 由于课堂文化的差异,虽然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口号、标准,甚至与国外科学教科书的学科知识结构非常相似,但培养的过程和结果却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很多植根于课堂文化的差异,而课堂文化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且课堂又是再生产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程改革牵动着文化与社会的神经,从课堂的文化的角度比较中瑞两国科学课程的实景差异,既有利于课程理解与对话,又能深入思考科学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人又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塑造,由人类创造并塑造着人们的社会文化,由物质技术系统的科学文化、精神艺术系统的人文文化、组织规范系统的制度文化三个子系组成;科学文化以客观化的求真为旨趣,其效应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文文化以主观化的唯美为旨意,其意义是充实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制度文化以群体化的扬善为宗旨,其效用是维护着人类存在的整体性,三种文化的发展虽然各有所旨,但人类文化仍须作为一个系统而整体性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文化基本属性的揭示、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更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新兴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和人文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催生了生态文化的萌芽。新课改以来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已经显现生态文化内涵的雏形,在许多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科学文化是由于科学产生、发展和传播所形成的,是人类最优秀文化之一。科学文化既是都市文化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文化制约,我国对科学文化认识不足,科学教育长久以来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使得我国都市文化中科学文化失衡。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要利用都市科学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都市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社会作为文化的存在,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作为文化的存在,其文化素养的和谐构建,个体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形成,家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试家长为一种教育资源,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发挥家庭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具有四种形态即科学知识形态、科学思想形态、科学方法形态、科学精神形态,当它们向社会系统转化后,起到了推动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双重作用越来越显突出,充分说明了科学文化的先进性。本文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导致种种科学教育问题的产生。这种看法对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科学时面临的共同文化障碍、中西方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近代科学的起因与科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不同缺乏深入分析。显然,把中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传统文化有失偏颇。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科学教育本土化水平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不仅肩负着科研责任(学术责任),而且还肩负着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所赋予的文化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球科学的文化责任。其一,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和智慧引导平台;其二,地球科学文化可以为13亿中国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上层次、上高度;其三,地球科学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导致种种科学教育问题的产生。这种看法对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科学时面临的共同文化障碍、中西方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近代科学的起因与科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不同缺乏深入分析。显然,把中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传统文化有失偏颇。影响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科学教育本土化水平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具有感染、教化、传承、创新的本质功能,是大学科学发展的精神源泉,同时,大学文化也具有开放、协作、实践、服务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时代与人民的召唤,现代大学文化应发挥其价值整体性,构建社会共同思想基础;发挥其本质先进性,传播科学民主进步思想;发挥其内涵学术性,突显社会文化建设地位;发挥其交流活跃性,预热和谐社会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它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它使人类的生活富足而富有尊严。科学也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使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迁移,使人类的理性更加清澈,科学已在社会文化建构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科学是一种文化"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共识。科学文化是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科学文化中的许多东西是我们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漫长的封建历史使我们的民族个性趋于保守,畏惧权威,缺乏张扬,而科学文化中理性、求是、求实等精神元素将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强大的活力从而使她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精神构建的支点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文化引领风尚,是一个国家公众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基础和人才源泉。同时,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与文化大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文化的再度觉醒大学作为追求科学原理和人文道义的学术殿堂,是储存、传播、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二十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使大学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文化的实用主义倾向渐成风气,人文精神失落、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的精神教化空间萎缩,严重削弱了大学对人类社会整体与终极价值意义的热情关注与追寻。片面地追求科学技术的实用主义倾向,给人类社会带来…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 ,二者的不平衡将使社会无法平稳行进。科学工作者应警惕对人文文化的霸权主义 ,宽容地理解科学文人对科学负面影响的批评。人文工作者则要警惕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妄自尊大 ,去除狭隘的偏执态度。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和谐发展 ,走向汇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的认识论体系中,无论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或是以培根、洛克等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还是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获得极大成功而产生的实证主义认识论,都赋予科学客观性的基本特性,科学是不受时间、空间所制约的客观真理.事实上,科学并不是社会文化中的孤岛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它具有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应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  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教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文化 ,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教育的中介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扎根于文化之中 ,它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历史证明“文化兴 ,则大学兴 ;文化衰 ,则大学衰。”大学以追求真理为根本 ,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 ,同时具有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大学通过文化的选择、传承、内化、融合和创新培养出既具有高深专门知识 ,又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从“合理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所在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南阳汉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在汉代文化灿烂,独具特色;思想文化活跃,兼容并包;科学和艺术先进;民风淳朴,赴仁蹈义,勇于进取;人才辈出,著述丰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南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社会政治地位优越、历任郡守励精图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传统文化渊远流长,源泉丰富,荟萃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