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体制的重大变革之一。科举制的废除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它不仅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传统士绅的转变,促使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和近代新军的兴起,动摇了清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晚清的覆亡。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使近百万旧式文人的安置问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了稳定局面,安抚民心,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为他们广筹就学、就业出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代华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31-33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教育民族化突出地反映了科举制废除后传统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的遗留,如"新学"课程设置、学堂奖励出身和存古学堂等。  相似文献   

6.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传统教育到20世纪初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废科举、兴办学堂了。这是我国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性步骤。而“新政”的推行,为科举制的废除、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清政府利用政权的力量,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是它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9.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的废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直到1905年最终废除的过程。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不但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进程和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男子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中国女性逐渐获得了享受国民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是封建制度下文化教育被垄断的解禁,也是男女教育平等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邓俊康 《考试周刊》2014,(89):23-23
清末取缔科举制有诸多原因,面对时代使命和当时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的不足才是废除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缘何发生留日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之所以掀起留日熟潮,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危机意识的空前加深及思维转型;第二,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弱而强这一成功范例的魅力吸引;第三,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政府的鼓励留学政策导向;第四,便利的地理环境和相近的化传统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但是 ,总体上的评价并不能替代具体事件上的评价 ,本文就事论事 ,探讨袁世凯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中所起到的作用 ,并力求分析他废除科举制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15.
蜡烛与明清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用烛可分为科举考场用烛及科举考生用烛.明代乡、会试科举考场用烛数量可观,用烛品种丰富,用烛场合较多;清代会试考场用烛量大,清政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试考场给烛方式及数量作具体规定,使其更为完备.明代考生用烛既承袭旧制,亦有所创新,体现明代科举制的与时俱进;清前期科举考生用烛并不规范,但经乾隆一朝整饬,考生用烛规范性达到顶峰.令人深思的是,清政府虽对科举制多有改进,然而不过是对譬如用烛制等无关紧要方面的调整,厘革始终未触动科举制的实质,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1300年,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与现代考试制度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制的发展脉络入手,着重探讨现代考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科举制、现代考试制度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今年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00年,为了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考试.本刊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18.
从儒家文化和取士制度两方面,分析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盛行一千多年的原因,以此来启示我们废除科举制关键是要消除其内在的文化驱动因素,而且应以更客观、更公正的态度对待科举制。  相似文献   

19.
910年-1919年的中国教育发展王建梁王银平20世纪的头10年(1900-1909)中,中国教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就使得自隋朝以来实行1300年的科举制完全停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  相似文献   

20.
100年前,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彻底废除了。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社会曾经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又怎样桎梏了人才发展、国力兴盛?科举制和教育有着怎样的关联?科举制被废止后,中国教育这百年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天.让我们通过梳理这些问题,来回顾中国教育发展之百年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