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潜水艇小史     
一、注目的战绩 潜艇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是在1776年。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的戴维·布什内尔发明了一艘名叫“海龟”的潜艇,“海龟”号的外形并不像海龟,而形似鹅蛋。“海龟”号潜艇的浮沉装置是艇底的水柜和水泵,艇外挂的炸药桶便是它的攻击武器,它的推进系统是手摇螺旋桨。为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美军阴  相似文献   

2.
针对潜艇威胁,为确保我反潜巡逻舰艇在给定巡逻线上实施巡逻反潜并取得较好效果,分析了潜艇作战特点与水面舰艇的几种搜潜方式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品”字形对潜搜索的时机、方法和使用条件。对水面舰艇对潜作战与训练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残酷的,但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的组成元素之一,和在具它领域一样,人们的聪明才智、顽强勇敢在战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少趣闻也因此诞生。 潜艇驮骆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家报纸刊出一则消息,皇家海军某潜艇因顺利完成一项神秘使命,受到英王的特别嘉奖。但直到数十年  相似文献   

4.
潜艇总动员     
两艘实习小潜艇阿力和贝贝在人类教练道哥的指导下,开始在神秘莫测的深海里执行巡逻任务。每天他俩都努力完成教练布置的各项任务,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从实习潜艇晋级为科研潜艇。  相似文献   

5.
二战期间,在英国海湾战场上,德国使用了大批的潜艇投入战斗,用以阻击英国向其他国家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和舰队,英国想出了许多办法,但由于不能准确锁定敌潜艇的位置,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离奇的巧合     
世界上有些事情巧得令人难以相信,但事实却是千真万确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中,英军二等兵史密斯正举枪向50米外的一个德国士兵瞄准,准备消灭他,谁知德国兵抢先一步,首先向史密斯开了枪。枪响了,史密斯却没有送命,原来德国士兵的子弹竟然射进了史密斯的步枪枪膛。现在这支步枪还保存在英国美斯顿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艘潜艇偷袭英国运输船奥立弗·伯朗奇号,货船被炸得四分五裂。潜艇上的德军得意忘形,浮出水面庆贺胜利。正在此时,英国货船上一辆被鱼雷轰上半空中的三吨重的坦克从天而落,恰好砸在浮出水面的德潜艇中…  相似文献   

7.
海底两三里     
<正>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们与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尼  相似文献   

8.
《课外阅读》2008,(9):I0004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现役最先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在航率最高的潜艇,平均海上巡航70天,返回基地补给和修理25天,又再次出海巡逻。  相似文献   

9.
同归于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艘潜艇袭击了英国的运输舰“奥立尖”号,英舰被炸得四分五裂。正当德国潜艇浮出水面观看自己的战果、庆贺胜利时,突然,英舰上的一辆被炸飞到半空中的坦克  相似文献   

10.
潜艇总动员     
《潜艇总动员》讲述的是实习小潜水艇阿力和贝贝在深海历险的故事。这两个小伙伴在人类教练道哥的指导下,开始在神秘莫测的深海里执行巡逻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为自身的利益,在日本要挟下,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关闭系中国抗战生命攸关的滇缅公路长达3个月之久,给中国抗战造成严重危机。战后,英国政府一再否认关闭滇缅公路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认为,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英国关闭滇缅公路,不仅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危机,而且对东南亚的迅速沦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独立,拉开了英国撤离东南亚的序幕,但英国的殖民撤离并不像其吹嘘的那样,即英国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撤离东南亚。实际上,在英国撤离缅甸后不久,英国在马来亚便挑起一场大规模镇压马共的战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马共的武装斗争和马来人为主体争取宪政的斗争,英国采用积极务实的政策,选择主动的撤离方式,较成功地解决了马来亚独立问题。  相似文献   

13.
The teach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before ten or eleven years of age has always existed, but it is onl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with the object of promot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it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As far as Europe is concerned, a meeting of all the Europe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was held in Hamburg in 1962; on this occasion the ministers stated that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s was not giv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and they made recommendations intended to encourage  相似文献   

14.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15.
国共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的态度大致经历着由反共走向“亲共”的转变历程。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从宏观上受到二战结束之初美苏冷战背景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内战局势以及中英关系中香港问题的影响。从根本上而言,内战时期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在这种表象性的态度转变背后,英国外交政策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随着希特勒德国在欧洲的崛起,世界大战的危险临近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英国和美国曾经试图通过外交合作以及遏制德国的侵略野心并防范战争的爆发。然而,由于两国在对德问题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美国始终不愿在欧洲承担政治义务,英国亦无法信任美国,最终导致合作以失败而告终,美国被排除于欧洲事务之外,而英国不得已走上了单独绥靖德国之路。这一结果无疑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7.
布莱尔访谈     
《海外英语》2003,(11):22-23
At A RECENT town hall meeting in Bristol, England, Prime Minister Tony Bkir was fielding tough questions about his support of the U. S. position on Iraq. Like many Europeans, some people in Britain are convinced that war is unwarranted. Others see the United States as a powerful bully, pushing other countries around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and distorting their cultures to serve its own interests. But Blair is steadfast in his support for America and the war on terror-  相似文献   

18.
1885年平狄危机是英俄在中亚和近东地区长期争夺的产物.危机使英俄几乎达到战争边缘.由于在欧洲外交孤立,英国政府放弃了以战争解决危机的初衷.平狄危机持续时间虽不长,对英国中近东战略及海峡政策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英国实行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纯粹外交”政策。这是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的和平主义、反战主义、理想主义思潮的兴起,经过反复斟酌而采取的全球性均势政策。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缓靖政策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对大革命法国的干涉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意识形态出发,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价值准则对法国革命及其理论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极大地加深了英国政界对法国革命的忧虑;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暴力和流血,“博爱法令”的颁布,促使了对法战争的爆发。反法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又把摧毁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作为对法战争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英国对法战争初期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开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意识形态之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