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谴责小说是清代末年一种旧小说的专称。它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斥政治腐败、谴责封建官僚为主题。这种名称最初出现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初中三册的《制台见洋人》,就是谴责小说中的佼佼者。讽刺小说是以揭露反面事物、落后思想、落后势力为主题的一种小说。清代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就正式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初中三册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是从《儒林外史》中节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这一名称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现收入新版《鲁迅全集》第九卷)。该书的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贡》中,把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孳海花》等作品列入“谴责小说”一类。这类小说产生于清末戊成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3.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叙事题材上,表现为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不同的书写方式;在叙述体式上,表现为文本叙述中作者意识与叙述者意识的不同关系处理;此外,两类知识分子的不同价值立场和身份认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启蒙姿态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4.
喻兰 《文教资料》2006,(2):46-47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在时代背景、内容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类同之处;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又呈现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以周梅森为代表的当代政治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小说分类是在中西文化对撞、新旧思维和审美意识冲突中艰难完成的,经历了由单一的题材分类到多角度的形式分类过程,其间出现的“正格”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说分类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小说自身,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6.
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我炎黄子孙的心声——各种反帝爱国文学,在祖国的文艺园地上,竞相怒放。晚清几部著名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以这一流派特有的艺术风采而成为百花丛中的一支奇异之花。它赢得了几代人的赞赏,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在艺术感受中,亲尝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敌忾之心。评价这支艺术之花,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笔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一文学贵在独创。近代爱国题材而以谴责艺术的手法表现,这就是谴责流派的三主将——  相似文献   

7.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群体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其文化身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由独立的社会政治身份,他们都属体制外的创作群体;二、边缘化的思想者,他们都处于社会主流思潮的边缘地位;三、职业化的商业文人,他们都走向了职业化的生存道路。  相似文献   

8.
受维新人士对小说启蒙作用的认识进而发起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清末小说的译介和创作进入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教育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成为新小说创作的题材之一。通过撷取清末教育题材小说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叙事片断,透过其常见主题和有关新式学堂办理、教学等情形和师生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揭示小说语境中教育革新与守旧、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冲突,及其所呈现的清末新式学堂图景。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给小说园地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短短十余年间涌现的新小说,相当于此前一千多年产生的通俗小说的十余倍。而且名目繁多,内容深广,用嘻笑怒骂之笔,揭露了病入膏肓的社会疮痍,并努力探索富国强民的改革之路。这是一部形象的中国近代史,也是小说家们救亡图强的心史。在小说发展史上,新小说具有新旧更迭、革故鼎新的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现当代小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在"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下,大量科学小说译入中国,随后本土作家开始积极从事科学小说的创作。但是,自科学小说译入中国起,译者和作者对科学小说的误读却屡见不鲜。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小说科普读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曲博 《华章》2011,(34)
“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根本谈不上词汇史的研究,而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很困难的.“新词语”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个共时时期的词汇,总是包括原有词语即从上一个时期继承来的词语和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12.
13.
本世纪初,西方小说的译介在中国形成热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竭力倡导。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致力于上层统治阶级的争取工作,于是有“公车上书”之举。变法失败,依靠皇帝的力量推行改革梦的想随之破灭。维新派朝上看的眼光不得不转而朝下。他们开始意识到,改革的真正力量实际上蕴藏于广大民众之中,只有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他们的政治觉悟,改革才有  相似文献   

14.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型理论与实践,从题材类型到多角度探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它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也反映了中国小说类型理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截至目前,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清末民初京旗小说所处的生存语境、表达的艺术方式、言说的话语空间、展现的思想状态、呈示的精神内涵都处于文学史的弱势地位,搜集、识别、考据、鉴定、评估、汇编这批被遗忘的京旗小说,有助于形成满族文学谱系的系统脉络,从而也对于重写中华文学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在小说翻译内部逐渐形成了欧化倾向的"西方范式".愈到后期,它愈突破了以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式样翻译西方小说的局面.同时,这一欧化倾向的发展,也影响与促进了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中的文言与白话,即另类"翻译体"欧化白话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小说大都以忠奸对立、善恶之争构成情节的主要矛盾冲突。在描写这些矛盾冲突时,又从奖善惩恶,寻求心理安慰出发,总是让正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圆作为故事的结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则不同,民族生存的危机感,改良社会的责任心,又鼓起了小说家们面对现实的勇气。因此,这些作品直接以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构成情节矛盾,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拿出来示众,用嘻笑怒骂、冷嘲热讽的语言表示自己对这类丑恶现象的憎恶,以激发人们改良社会的决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丑病形象(这是指经过作家进行审美评价和艺术处理过的艺术丑形象)这类丑病形象不仅是近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还是近代小说创作的比较普遍的现象.研究、分析这类丑病形象的产生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在十九、二十世纪的交替点上,叠合着新旧社会形态和制度的交替面.“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的那个世界制度的丑角”(马克思).近代的社会价值标准所派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已经直接印证在近代小说之中,小说形象汇集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病丑  相似文献   

20.
晚清谴责小说中说话者出于不同的动机,为了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从主观态度上往往使用了不符合对方身份、地位的称谓,这样就偏离了常规的称谓词语的使用,使得称谓词语呈现出与交际双方角色不相称的语用形式.这表现出了晚清谴责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的文学艺术特色.而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使得晚清谴责小说称谓词语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