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第一台无人自动售货机诞生于后晋末年(约964年),它是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士发明的,人们尊他为"笔仙".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苏易简在<文房四普>一书中写到:"石(后)晋之末,汝州有一高士,不显姓名,每夜作笔十管,付其家室.至晓,阖户而出.而街凿壁,贯以竹筒,如引水者.或人置三十钱,则一管跃出,十笔告尽.虽势要官府督之,亦无报也.其人则携一磕,吟啸于道宫佛庙酒肆中,至夜酣畅而归,其匹妇亦怡然自得.复为十管,来晨卖之,如此三十载.后或携室徒居,杳不知所终.人有后数十年复见者,颜色如故.时人谓之笔仙.""笔仙"的这一发明,开创了我国无人自动售货机的先例.  相似文献   

2.
黄巢起义军远征略图说明公元八七四年底濮州人王仙芝在长垣领导农民起义,次年攻下濮州(今山东濮县东)、曹州(今山东曹县北),震动了整个山东.这时候,寃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起义响应.公元八七六年,农民军从沂州(今山东临沂县)转向河南,攻下汝州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传奇作家中,甘肃籍的皇甫枚,要算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位了。皇甫枚,字遵美(一作尊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生卒年不详。约于唐武宗至五代初年在世,享年近七十岁的样子①。唐懿宗咸通(八六○——八七四)末年,曾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令。壬辰(八七二)冬,住洛阳敦化里。癸巳(八七三)冬,由汝入秦。僖宗光启(八八五——八八八)初,他寓居郑(今陕西省华县)地,不久,被在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南郑县)的唐僖宗,调赴行在。后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但他在汝坟温泉那里,还有一处别墅。天祐(九○四——九○七)庚午(九一○)②,他旅食汾晋(今山西),“追纪咸通时事”,写成《三水小牍》三卷。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四月,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岗)。五年后,“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沿长江舟行,途经九江(今江西九江),特意转道去辞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的弟弟苏辙,并游览了名胜庐山。对苏轼游山赴筠的日程,历来有两种见解,一以游山为先,一以赴筠为先。这两种见解都缺乏充分考订,沿用至今,致使对这段时期苏轼活动的陈述和苏诗顺序的排列亦此亦彼,不相统一,给当时的苏轼思想和苏诗含义的理解带来影响。为此,澄清呈异的见解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正>江陵使至汝州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临汝)时写的。"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蜿蜒向前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垄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第一句是回望来路。巴路,指的是通向江陵、巴东一带的道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第  相似文献   

6.
聂崇岐先生的《重印太平御览前言》(中华书局1960年)有云:“《太平御览》引书……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容斋三笔》卷一和《四笔》卷一,曾分别提到《太平御览》引的《史记》或《战国策》‘多今本所无’。”今按:“多今本所无”五字仅见《容斋四笔》卷一的“战国策”条。而《容斋三笔》卷一“上元张灯”条原文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不检《容斋三笔》此条,或以为其原有“多今本所无”五字。另外,《太平…  相似文献   

7.
北宋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自贬所儋耳逢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辗转行至真州,瘴毒大作,重病数十日后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并于次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即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相似文献   

8.
古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可得”、“可得而”连用的现象,目前中学教材中,亦多次出现这类句子,如: ①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③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同上) ④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同上)  相似文献   

9.
北宋杰出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黄庭坚一生正直不阿,落拓而不得志。二十二岁乡试第一,登进士第,始涉宦海。先后任汝州叶县尉、北京国子监祭酒、吉州太和知县、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郎等职。由于得罪当朝宰相赵挺之、从四十九岁起,被朝廷一再贬谪,先后徙四川,转湖北,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在鄂州被除  相似文献   

10.
蜀高士孙知微以画得名。马知节守成都欲见不得。孙与寿宁院僧相善,于其阁上画《惠远送陆道士药山见李习之》一壁。僧密以告,公径往从之,知微掷笔而下,不复终画。  相似文献   

11.
许昌县尚集镇完门村是一个有400多口人的自然村,居民全部姓完颜,他们是一支女真遗民。金灭北宋,大批女真人进入中原。金朝灭亡,完颜氏的一支先是到了汝州,后辗转流徙于云内州(今山西大同)。完颜氏的祖先完颜佩在元末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明朝建立后,奉命至庐州肥东县(今属安徽)屯田,遂卜居于是。完颜佩的曾孙完颜必重中武举后至鹿邑居官,必重后裔于清初因经商迁至许昌县尚集镇完门,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相似文献   

12.
姓名拾趣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是中国百家姓的开门语;而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Kate Green(凯特·格林)则是最常见的英语姓名。“姓名”是一种符号,是人们借以互相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多年,每当接任一个新班或一届毕业生,笔者总要教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学生颇感兴趣,而且毕业后还常常来信谈及.今写此短文,旨在供同行研讨。 (一)先写姓名号码,重说明小学生考试,往往拿到试卷,便急于做题。有的忘写姓名、号码(学号或准考证号码)。有的待交卷时才匆忙填  相似文献   

14.
“苏门山水天下殊,中有一人清且癯。庞眉扶杖白髭须,鹖冠野服读诗书。”(清吴伟业《苏门高士图赠孙征士钟元》。见《辉县志》)此诗所咏之人,便是被称为“有功名教”、“一堂正气”的清初中州鸿儒、名师孙奇逢先生。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容城(今属河北),晚年移居河南辉县苏门百泉之夏峰,故学者皆称其为夏峰先生。在更需尊师重教的今天,重温孙奇逢的一生,也许不无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雎景臣,元散曲家。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大德间在世,生卒年不详。钟嗣戚在《录鬼溥》中,放在“方今才人”篇,并说“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作品今(?)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  相似文献   

16.
省名的由来     
(一)取省内两个大城市的首字而得名江苏省取江宁(今南京)、苏州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安徽省取安庆、徽州(今歙县)首字为名。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简称“皖”。福建省取福州、建安首字为名。秦设闽中郡,闽江为该省最大河流,简称“闽”。甘肃省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为名。简称甘或陇(古陇西郡地).  相似文献   

17.
姓名:刘邦,字季(一说原名季) 籍贯:沛郡(今江苏沛县) 相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相似文献   

18.
冯其庸先生对红学界关于“山中高士晶莹雪”隐喻薛宝钗的看法作了新的解释:“山中高士”非指薛宝钗,而是破折号“晶莹雪”。认为薛热衷于功名利禄,不配称高士,冷冰冰的雪才是“山中高士”。联系曹公关于高士的用典、薛宝钗的全部言行表现以及与林黛玉之间的对比,“山中高士”隐喻薛宝钗,“世外仙姝”隐喻林黛玉都很恰切得当。我们不能苛求于封建时代的一位淑女。由此而论,对红学中的不少表现手法和语言,不能琢磨得过头,否则,真理超出半分便是谬误。  相似文献   

19.
西楚辨     
《史记·货殖列传》道。“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沛,徐州沛县也。陈,今陈州也。汝,汝州也。南郡,今荆州也。言从沛郡西至荊州,并为西楚也。”至于为什么“并为西楚”,则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识今通史”教学的思路与实践 1.教学思路:体现学生学史的主体性 “识今通史” 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疏“史”(历史教学内容)而近“今”(当今世界时事)的特点,指导学生主动“识今”,以此为突破口和联系点,达到最终“通史” 的目的,反之,则“通史”而能“识今”。即是通过对现实与历史的“融会贯通”,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开发学生历史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