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人身是受苦的载体,人生是苦难的历程。晚唐时代,社会动荡,在佛教最基础的“苦谛”理论中“人生是苦”的教义便深深的切入到了晚唐诗人的心灵,诗人李商隐在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苦”,如果说晚唐的诗人都是在“苦”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李商隐就是其中体验这种“苦”最深刻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苦"观是佛经中极为重要的义理,贯穿在早期佛经的四谛观中,但是佛教传播日久,各派之间义理分歧,各自为是。《成实论》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的佛教学者不满于当时各家各派对佛陀教义的纷乱阐释,有心重新组织四谛的义理,显扬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在它的苦观论述中,则是着重从受的角度来说明苦,即苦、乐、不苦不乐三受皆是苦因,乐受是假相,不苦不乐受亦是假相,真实的只有苦受。故,要获得佛经智慧,或者摆脱由三受引起的贪嗔痴等烦恼,需要对诸受作真实的观想,认识到诸受只是苦受,才能趋向泥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指出:“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封建制度下,佛教也应如其他宗教一样是“人民的鸦片”。特别由于佛教对现实提倡消极,从而一开始便获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利用,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众生在“苦界”和达到“解脱”的权利方面的平等,也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质。本文试图对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的上些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揭露。  相似文献   

5.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即南传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佛教教派。小乘佛教教义源于原创的经典教义,但在内容及教义阐释上,佛教的活动形式上都与大乘佛教有别。基本教义中将经典中的“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三法印”等总括为“四真谛”、“八正道”的内容。与大乘佛教相比其教义更具有世俗的成份和唯物的哲学观。首先,小乘佛教在教义中并不把佛教宗教化,对释迦牟尼也没有神化,而是视为教祖、传教的老师。在教义中传述这位佛教始祖出生时并不把他提升为…  相似文献   

6.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代意义是:有助于提升道德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从唐寅与佛教的关系及唐寅诗作的佛教思想入手 ,剖析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佛教的“人生即苦”与“诸行无常”观念对唐寅心态的影响 ;二、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教义促使唐寅建立了“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佛教的仁义顺从与唐寅个性中谨小慎微的层面相契合 ;四、唐寅并非接受了佛教的全部思想 ,而是有所取舍与变异。  相似文献   

8.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一些概念、范畴不好理解,于是中土僧人便以老庄的术语模拟和解释佛教教义,帮助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本土固有的经典解释外来的教义。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是要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也就是像人们所说的,如果不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自己的传统反而不容易理解了,这与传统的“格义”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反向格义”。我提出“反向格义”的目的主要是唤醒一种自觉意识,就是说我们不能避免用西方的语言、西方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福最难     
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 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佛教及其地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佛教是被压迫民族创立的,是替压迫的人讲话的,并充分肯定了其“普渡众生”的教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着广大人口,应该以开放的精神看待佛教,提倡出入佛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改造创造,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清福最难     
走出世间是清净,走人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 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  相似文献   

14.
张拭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干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拭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干佛教而不自知,就在干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拭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15.
从佛教的角度关注现实,体现人生的“多苦”意识,是许地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本在对许地山小说创作“多苦”意识的成因、具体表现以及“多苦”意识与佛教中的“多苦现”之根本区别的论述后,指明了作家坚韧执着,积极向上、奋斗不懈的求存精神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四谛是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问、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未法,其实大未佛教四弘誓愿的实践是依四圣谛而发起。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体现了佛教由小来的融和和展开。  相似文献   

17.
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数量巨大的佛教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大的特点。故事壁画反映的是佛教的教义、佛国世界的种种情貌。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必然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否则没有生存的余地。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随历史的发展,龟兹本土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龟兹和西域的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里,形成了龟兹特色的新型佛教艺术。论文就是从克孜尔故事壁画的几个方面,探索龟兹本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19.
明州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四世纪,由印度迦毗罗诚净饭王太子释迦瞿昙创始的,后人尊他为圣人,称之谓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佛教的教义很繁复,传到中国后又演化出许多宗派,每一宗派各宗其经,各主其说,观点纷纭复杂,一般人看起来就觉得奥秘难测。而归纳起来说,佛教的宗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苦难重重,而这种痛苦不是来自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一个人的痛苦不是由于社会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是由于各人自身的意  相似文献   

20.
川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7页讲到“玄奘西行”时说:“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注释进一步解释:“‘三藏’指佛教经典的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述说戒律)、论(阐发教义)三个部分。‘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经典的僧人玄奘的尊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佛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也有同样的表述。这样表述容易让人误以为玄奘又名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就是玄奘。三藏法师专指玄奘。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