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  相似文献   

2.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经典解构与重构是当前一道亮丽的文艺景观。消费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冲击、经典的“老字号”招牌和文艺创新的贫乏与无奈是造成重构兴盛的主要原因。经典重构虽然部分地消解了传统及其蕴涵的神圣性,但它又重新诠释了经典、延续了经典的生命,使经典“死去活来”,显示出一定的现实意义。经典重构只有坚持限度、效度与文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又被称为是“革命历史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在1988年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红色经典”重新踏上历史舞台,并掀起重拍、改编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有必要对当下改编热潮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攀高”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下出现的怪现象。大学办学定位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但在某一时段内,大学需要一个科学且相对稳定的定位。“标杆管理”为重新诠释大学办学定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先“标杆”后“管理”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找到大学在某一阶段的办学定位。标杆管理的精髓是“持续标杆”,它可以使大学办学定位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我们创造未来,未来重新塑造我们”这句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经典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位年轻校长恪守的座右铭。从未来的发展出发安排现在所作的一切。是我对自己,对工作不变的准则。立足北一经小学最根本的教育舞台,提出崇尚“探索科学、发展个性、追求创新、超越自我”的办学宗旨,潜心地打造全新的教育形象。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习语的翻译更是要求“准确而完整的重新”。本文作者就如何把握住“准确而完整的重新”的度,达到音美、意美、形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出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个舞台更加多姿多彩。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这不是语文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语文课程的一系列理念更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换,这就需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平等的对话者”作根本位移,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本文谈谈对于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亲亲与明理     
本的作古功底很好,不仅可以左右逢源地引用,而且敢于向先贤提出自己的思考,从君子的修养里发现矛盾。一方面肯定“情”的重要性,以李密的《陈情表》、艺术大师作答。另一方面把议论的焦点锁定“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作答。最后把我国的“古儒经典”与柏拉图、布鲁塔斯的“名言”对比,使作的观点得以进一步的张扬。行流畅,思维开阔,古今中外的事例信手拈来,不事修饰,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善学”,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会学”以后,就象鸟学会了飞一样,他就可以主动地去学习,独立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1.
刘华 《中国教育》2005,(2):48-49
学者所构造的理想形态的“发现法”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中能够生长吗?指导发现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遭遇的就是“指导学生发现什么”的问题。布鲁纳指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有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简言之,就是指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使学生重新体验、经历前人的发现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积极的求知态度。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 《今日教育》2007,(7S):71-71
什么是经典,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有人说,“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有人则认为经典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东西。经典可能并不好读,需要人专心致志。那些阅读基础薄弱或是此前只读轻松小说的人不会马上对经典产生兴趣,但即便对这些人来说,只要他们肯坚持读下去,也会发现经典的好处,并把阅读经典看作是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3.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教改尝试●山东博兴一中穆振永朱殿光田荷珍教授有句名言:“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又说:“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鉴于此,更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好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笔者...  相似文献   

15.
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局长,聂在荣用了27年。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副局长、局长等不断转换的角色,使他在30年的从教经历中有更多的角度重新发现学校、重新发现教育。“有人说,让外行局长办教育是冒险,丢掉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让一个内行局长办教育,同样是冒险。”近3个小时的采访,这位在南漳县教育系统中“土生土长”的教育局长,对教育的敬畏与情感,浓浓地浸润在对自己经历的重新发现和对教育的理性反思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的重新解读,可以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词人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像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17.
自出试题自己答“自出测试题”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可供大家参考。这种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把所学知识,以自己出测试题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对旧知识重新产生兴趣,并使自己对旧知识的理解深化一步。第二,可以更全面、更牢固地...  相似文献   

18.
习作要求是:“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了”,也可以根据你所写的具体内容自己拟定题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经典作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但是,文化经典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存留物,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话文本的现实语境已经消失,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它,并"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对文本提供的语境信息重新把握。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报道说:一些大学生现在是“爱音乐不爱音乐课”,并举例说,音乐课本上的音乐经典,已经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倒是那些流行歌曲,像兴奋剂一样,使学生们吸收了马上就会摇头晃脑、踢腿耸肩、不亦醉乎!笔者以为,这个“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命题,并不准确,应当说成是“爱流行音乐不爱经典音乐”才对,难道音乐课本上那些经典就不属于“音乐”了么? 其实,在大学生当中,拒绝经典的现象,远不止音乐领域—— “爱文学不爱文学名著”,这也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他们对文学名著不认为是陈年老酒,而对“新新人类”之类的文学混混儿却认为是新酿的蜜。痴情之状,令人费解。 “爱实用科学不爱基础科学”,这又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直接成为赚钱知本的,太有人爱;而不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基础科学——定理定义、规则规律、公理公式等这些科学的经典,太遭冷遇。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择业的情况,便很清楚了。 如何看待这类拒绝经典现象呢? 这是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浮躁心态,一种短期行为。会哼几首流行歌曲,好像就入了音乐的流,就显得很时髦;看过几篇新潮的文字,马上就可以开展文坛对话,侃侃而谈;至于实用科学,其近利就更加明显了:它可以使你很快成为白领阶层甚至于跃为大亨。什么基础、什么经典,不过是一些隔靴搔痒的东西,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应该看到,这类现象,和我们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轻视素质的表现之一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建构、功底锻炼、能力培育、修养积累。上述种种拒绝经典现象,不正是放弃了这些素质的提高么? 大家都清楚,“读书无用论”曾经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教训和惨重的损失。而今日出现的“经典无用论”、“基础无用论”、“素质无用论”之类,正是“读书无用论”影响的产物,或者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变种,甚至可以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比“读书无用论”有更大的迷惑力,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一个拒绝经典——抛弃人类已经拥有的经典和不再发现及创造新的经典——的民族,只能退化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侏儒!一个民族一旦产生了变异的侏儒基因,那可就麻烦了! 拒绝经典,不要以为这是新潮和进步,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中华民族脑萎缩的危险的游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1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