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20,(6):34-39
抗日战争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使婚恋多变无常,由此导致传统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松动乃至重组。在大后方,一些有妇之夫,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与人姘居或停妻另娶,成立家庭的"伪组织",由此出现"抗战夫人"现象。它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抗战夫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有时并不在一个共振频率,这与国民政府的抗战思想及实践效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坚持独立的政党立场.随着局势的发展与认知的变化,同时受共产国际、国民党态度转变的影响,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中共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并非中共对共产国际指示的全盘接受,而是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经过内部多次讨论与多方协商,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其思想转变有一个渐进过程.中共早期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转变体现了早期领导人在实践中自身认知的不断提高,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做出的独立判断,初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为推动大革命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后方民众响应国民政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捐献现款、金银和物品以支援抗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献金运动。与早期自发献金不同,后方献金运动有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还有众多的救亡团体组织筹划,因此更加规范,影响更大。本文拟对后方献金运动的组织部门和参与团体进行考察,分析其对全民抗战救亡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初期共产党与桂系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桂系首先形成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桂系在广西、安徽等地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允许共产党人和社会进步人士在广西和安徽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桂系的成功合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国民党党、政权力向乡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因应战争局势的急迫需要,统制人力物力实施战时总动员的重要举措。国民政府着力构造的党政基层控制双轨,既是蒋介石个人及国民政府的战时动员理念使然,又是内外情势交迫下的现实选择。这一模式的实际运行,对战时动员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领域已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究竟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原文与译文的转换仍然是不老的话题。本文将对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使用策略展开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1927年4月,国民党在由革命党一跃而为执政党,其民众运动方针也由"运动"转向"组训"。具体方案是在党内设立民众训练委员会,颁布系列党内规章及政府法令,构建起以职业和社会团体为中心的民众组训体系。党规直接体现国民党试图重构党民关系的政治意旨,政府将之以国家法律形式予以推进,此正为以党训政的既定路径。职业及社会团体的政治与专业职能制度边界虽由此大体确立,但党规与国法的表达重点仍存差异,党政之间组织及主义的传导存在落差。国民党虽试图通过社会部改隶、强化党部督导等办法来调适组训体系之内存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界在以商会、农会、工会及自由职业者公会等团体为中心讨论国家-社会关系、党民关系时,需要关注到职业团体在组训体系中的制度与实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的大后方报纸上的电影广告。有着独特的广告诉求方式和本制作。它在民族危亡的历史的时刻宣传抗战电影、传播抗战以及相关诉求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广告史,特别是40年代的新闻史、电影史以及大后方化研究。都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教育不可能回避目的问题。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理论上最通常的分法。实际中,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本位工具主义的色彩。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本质偏离的地方,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对教育的奴役与驾驭两股力量进行归整,提出教育要在博弈中取得平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苏区革命的实质就是社会革命。社会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社会动员的重要目标。宗族和流民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社会改造和社会动员中的两个重要对象。因为宗族历史悠久,宗族组织广泛存在,人们生活于其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当中国共产党在农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后方民营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理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战时民营 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笥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武汉会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战御侮的高峰。在这次会战中,国共两党在要不要全力保卫武汉、武汉会战前景如何、武汉会战是持久消耗还是速战速决及对会战失败如何评价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时又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作战方针及运动战和阵地战作战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共识和分歧源于双方共同的民族利益和不同的阶级利益。双方以民族利益为重,求同存异,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相似文献   

13.
14.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既在正面战场作战,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但国民党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既抗日又反共,不敢真正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其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也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广东后方商业的特殊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东省沿海地区沦陷,商民内迁,贸易路线变动,广东省后方商业在战时环境中,呈繁荣景象,为后方抗战提供了军需民用物资。抗战后期,后方商业受敌摧残,抗战胜利后,环境变迁,为后地区商业的繁荣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日时期大后方戏剧的历史进程从戏剧主题的角度去理解 ,可以刷新对大后方戏剧特点和意义的现有认识。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戏剧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主题类型 :社会主题、人生主题和文化主题。这些主题类型可以表明 ,大后方戏剧具有特殊的对象视野 ,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值得珍视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所国立中学,其中,国立第一中学至第二十二中学以成立先后顺序命名。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维系和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鉴于目前少有深入、系统地从兴学育才这一角度切入与梳理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专门研究,本文选择全面抗战爆发后由鲁至川艰难办学、作育人才成效显著的国立第六中学作为研究个案,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基于师生回忆录、自传、日记等私人记忆,尝试从师生的个体叙事重新进入历史,还原与再现烽火年代国立第六中学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才的历史图景,加深对其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校文化品格的认识。对于国立第六中学这一曾经的历史存在而言,其能够在艰辛坎坷的办学过程中始终重视追求并保持卓越的育人质量,其办学者面对艰危时局依旧能够勉力维持,教师身处厄境依旧能够敬业如常,学生面对简衣陋食依旧能够弦诵不辍,这种已然超越物质性的强大理想信念和学校精神文化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正在致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所珍视,这既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也可为推进和深化中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既得益于国民政府国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也得益于抗战后方社会、团体、个人的积极参与,资金、人才的汇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尽管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变化职业教育出现萎缩,但与抗战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