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2.
古本《大学》因其在篇章结构上没有明白的阐释“三纲领”和“致知格物”的文字以及没有明言功夫之下手处这两个问题,遂多有学者质疑其有错简或缺文.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分别就《大学》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和义理方面作了颇有深度的探讨.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大学》之功夫入手处在“诚意”,“格物”之“格”乃悬置之意,古本《大学》欲以“诚意”统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并无错简或缺文.  相似文献   

3.
《周易》诠释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周易》置于何种语境之中加以诠释;《周易》究竟是占筮书还是以类比为特点的思维工具书,直接关系到吉、凶断语是"贞占"之辞还是价值判断的诠释。必须屏除象数派与义理派的门户之见,只有象数与义理的结合诠释,才能准确把握和完整体现《周易》思想。《易传》在《周易》诠释中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也应注意《易传》在某些方面的失误。能否运用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哲学尤其西方符号学等理论诠释《周易》,《周易》现代诠释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将其类比思维方式从形式方面加以发掘整理,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类比逻辑理论体系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当宋明理学发展至晚明时,理学开始衰落,学风日益空疏。为了纠正时弊,学者们纷纷开始重新研读《大学》等经典,希望通过重新诠释《大学》来引导学风弃"虚"蹈"实"。在这方面,清初诸儒作出了突出贡献,毛奇龄就是其中之一。毛奇龄通过他的《大学知本图说》重新诠释了《大学》的义理,发扬王阳明、刘宗周知行之说,强调践履功夫,颇有独到见解,也表明其倾向实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先生分判周、张、二程与朱子五人之思想内涵,将其分成两大类,周敦颐、张载是从天道论下贯至人性论的思路,二程乃先从内在生命开始致思,由人性论而上升至天道论,朱子亦循此路径以入。从解释程颢的人性观开始,唐先生提出"生之理"一概念,此概念贯彻于程颢、程颐二兄弟之学说,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一概念之重要解析。生之理落实而成为人性之理,循唐氏之解,它应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人唯有赖此性理,生命才得以不断充实提升。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道德义务之感"是首要之前提,唐先生乃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二程的心性论与天道论。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唐氏宏伟丰富之学术内容,若能握其纲领,顺其宗旨条理一贯而下,则对于他所诠释之宋明理学的各项、各层义理内涵,当更可了然于胸,明白何以会有如是之论说。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正>儒家"仁学"研究是当今学界一个热点,在儒学史上已经有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仁学传承发展,援西入儒,进行创造性诠释。学界认为新儒家学者当中,牟宗三先生是智者型,唐君毅先生是仁者型,徐复观先生是勇者型。"仁"不仅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唐先生为学的起点及一生致力探讨的学问重点。《唐君毅先生对"仁"的诠释》一文抓住唐君毅为学做人的重点,在吸收消化西方哲学之后,对儒家仁道作出创造性诠释,从  相似文献   

8.
"生之理"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概念之重要解析,并将其落实成为人性之理,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之理路,即以"道德义务之感"为起点,并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心""性"。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对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中有关《肇论》之《般若无知论》的诠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唐先生有关般若智慧体性的论述,与佛教般若学自身理论及《般若无知论》的实质内容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疏离与偏差。唐先生并未严格遵循诠释学的"对象自主性规则",而更多从"诠释者"自身意向出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偏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佛教基础论典的《俱舍论》在天台立宗以及后来祖师的经典诠释中多有涉及,其中湛然大师引《俱舍论》来阐释天台教理较多。《俱舍论》的相关内容对于理解智者大师抉择从观"识阴境"入手的意趣,以及分析"识阴境"之具体内容很有益处。见思二惑是天台止观所基础的对治境,《俱舍论》的相关义有助于诠释相关内容。天台宗义理与《俱舍论》义理具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