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技术将推动教研的手段、理念和方式发生转变,人工智能可以为学校教研提供强大的工具和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智能精准教研是教研发展的新形态,学校将实践了12年的6sigma教研流程与智能研修平台的智能数据分析相结合,打造“6sigma+智能精准教研”的教研模式,在二者的融合共生中探寻教研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学校从环境系统、动力系统、资源系统三个维度打造智能教研管理生态系统,通过组建三支队伍、开发四级管理体系、建立五个展示平台完善教研机制,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手段、定制化的指南手册,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研数字化转型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更新迅速,如何引领教师改善教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已成为当今中小学校的新课题。我校从2007年开始,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校本教研模式有机结合,探索、总结了一套适合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即“六步教研”法。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共生关系。以学校为单元,建设网络教育叙事平台,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主动的、有效的支撑。网络教育叙事是学校依托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的一种信息交换平台,以教育叙事为主要载体。以相互交流、群体反思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单元内教师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信息出现在计算机网络中。如何在网络教育教学中管理与利用这些资源呢?本文介绍的基于XML与NET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平台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利用各种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便捷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教研时间投入少、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有待提高以及教研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构建区域网络教研平台可以促进教师教研发展。建议加大投入建设网络平台,坚持教师为本、资源共享原则,统筹规划满足教研需求,建章立制保障网络教研有效开展,同时把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工作相结合,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6.
“教师智慧资源联合时代已经来临”,罗湖教育Blog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数字信息化平台。教学与研究、交流与创新、资源与智慧、引导与自主,融合在小小的博客空间,开放式的网络教育教学情境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全新教学理念。利用教育Blog可以创造出许多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激活课堂,产生实效。Blog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教育教学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成为“课堂——社区——学生”网络情境教学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针对学校教研组织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学校实施的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构建"学校统筹、学部组织、教研组引领、教师自主"四级教研平台,以优化教研管理,取得教研实效。  相似文献   

8.
廖丹 《文教资料》2012,(15):93-9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校本教研特点的分析可知,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措施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作者以本校2012年被评为温州市校本教研示范性学校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9.
姜有忠 《教师》2010,(28):119-119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顺应网络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资源的共享又为整个教育平台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其开发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要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必须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如政府政策、学校教师、研究开发单位等,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网络教研是在传统教研模式的基础上,依托网络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而搭建起来的教研工作平台。通过基于CMS架设网络教研工作平台,系统前台包括公共信息发布、学习资料、集体备课区、教师成长记录等功能模块。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自由地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合作课题、共享资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一项常规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基于课程、基于班级、基于全体教师的研究共同体,可以避免面对面教研的很多碍于情面、讲客套话的弊端,让每个教师借助平台学习、反思、共享、交流,做教学研究的主动参与者,做教研活动的主人,在合作研究、交往互动中求得发展。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博客、播客、聊天室等,打造研究共同体,可以让教师实现协同备课、共享教学资源,从而达成集智型的多维交流、交往互动、智慧共享、发挥教学研究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根据校本教研的特性,积极打造“每周一星”、“育才论坛”教研活动和“教师成长档案”为载体的纵向平台,以“校际协作”为载体的横向平台,以丰富的教研活动为载体的点状平台,在这三大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的立体型的校本教研体系,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Moodle与Sakai功能对比及对公共服务教学平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体系是网络教育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是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提供校外教学支持服务的机构,其教学平台是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文章对Moodle与Sakai两个平台的功能进行详细对比,并且以奥鹏教学平台为例,提出评价方式、交流和协作以及资源搜索等方面的改进建议,旨在为公共服务体系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研网需要哪些知识管理门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户,原意是指正门、入口,现用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和企业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统称。教研网的门户,指的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应用框架,它提供了一个来自区域性网络或者因特网的应用程序和知识信息的门户桌面视图,有效地将一些教研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知识管理平台之上,并以分类后的统一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对学校、教研群组、教师以及学校对学校、群组对群组、教师对教师的信息通道,打破信息孤岛格局,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被广泛共享,成为链接外界的窗口和纽带。  相似文献   

16.
朱俊 《现代教学》2008,(12):72-72
教师的教研既有基于个体的学习研究,也有基于团队的学习研究。教师在教学和教研实践中遇到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校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段推进”的思路,以校为本,依托普陀区网上教研平台,带动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变,从整体上推动校本教研、学校学科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加强建设与应用,拓展平台功能、丰富平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改进教学、服务于教学研究,促进教研方式转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研的有机融合,构建更为开放、自主、交互、高效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网络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网络教育中缺少教师参与和学习行为评价反馈,交互环节形同虚设。在探究网络教育资源互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交互决定理论,应用Web日志挖掘技术,构建了对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客体适用性进行评价反馈、智能指导的互动平台,然后详细地论述了该平台的设计原则、功能和关键问题实现方案,期望利用该平台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的交互,确保教与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甘肃城乡、农村、民族三方面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校际协作教研网络系统平台的设想,目的在于拉近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的距离,实现资源共享、帮扶发展.本文论述了系统平台的框架结构,分析了平台的技术特色,描述了系统核心模块的功能.该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现阶段为解决我国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一校多区的学校模式,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存在着难集中、活动时间短、交流活动受限制等问题,如何把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网络支持平台承载,实现跨时间、跨校区、跨学科的交流,成为学校常规集中式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研究价值。M00ldlle是—款开源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能够承载教研活动从组织、实施到评价等过程,功能强大、易学易用。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化小组构建了基于Moodle的网络校本教研支持平台、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情况开展了配套系列培训,并开启了本校基于MoQdle平台开展激研活动的实践,改善了本校一校两区教研难的状况。本文对平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介绍缸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