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徽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微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元代理学宗师,许衡从宋末元初的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宋代理学的理论成果,不但突破了程朱理学的局限,兼取朱陆,开和会朱陆之先河,还提出了治生学说,使理学摆脱了理论清谈,成为经世致用的学说,开启了理学向实学发展的方向,许衡创造性地发展了宋明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介词“因”由动词“因”直接演变而来.其基本的核心的语法作用是表示依凭、根据。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陋就简”。稍加引申,有趁着、通过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7.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59-59
吴院士认为,要有效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使其自发地投入到“共享”项目中,需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中需要引进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朝大力表彰程朱理学,清初学界一时大有"由王返朱"之势。李光地作为理学大臣,其《读孟子劄记》却反映出"朱陆兼采"的思想趋向,并成为他此期学术的重点与特色。从李光地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可见他试图用程朱所强调的"工夫论"来弥补陆王"空疏"的缺陷,以实现治学思想上的"本"、"末"两全。榕村之论带有调和朱陆或称"朱陆兼采"的色彩,强调为学工夫。当时,"弃虚蹈实"已成学术共识,李光地的"朱陆兼采"学风正是顺应了学术思潮在"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代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尊德性"之"虚"而走上"实而又实"的"道问学"路径,从而开启乾隆年间考据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仿拟是商业广告丰富其语言、增强其效果的常用修辞手段,又是模因论在具体语言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因此可以利用模因论解释“仿拟广告”的生成和传,从而为“仿拟广告”的“模因翻译法”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语用之“策”的探讨,可从基本之“策”和操作之“策”两个层面展开。基本之“策”方面,应当基于语境,探寻语用的情境意义;基于生活,体现语用的普适价值;基于实践,让语用在阅读中自然生长;基于学习,悟得、学得、习得语用;基于文体,让语用独特而有吸引力。操作之“策”方面,实现问题转向,由文本“表现什么”转向“如何表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互文观照,由单一文本走向多个相关文本;品味比较,敏化语用;匹配对应,协调一致;整合取舍,聚焦突破。  相似文献   

14.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是经过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因教而学”则是近年来提出的学习理论,但其理论原理也是不容置疑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资源、不同秉赋,不同性格的人都得到发展。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为因果的;不同的是,研究的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5.
前修时贤从古注、辞例、语境、来源等角度挟发了“少负不羁之才”中“负”的“缺少,没有”义。本文从词义引申、表义框架两方面加以正反中论,使这一结论更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6.
周小燕 《快乐阅读》2011,(25):23-24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的,现代学习方式中的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所谓探究学习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的新理论,它为研究语言及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试从模因论视角分析2012年迅速蹿红的"中国式X"这一强势模因的网络传播过程及其顺势产生的模因变体,并从语言和社会层面来探讨流行语"中国式"复制和传播的生成原因,以期为语言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教育勃兴之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色列是一个中东小国,然而其教育却世界闻名。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的教育更是在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文章拟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灵活务实的教育发展策略两方面分析以色列教育勃兴的原因,以期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64-68
模因论为语言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习式讲话"英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模因论视域下,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对"习式讲话"的官方权威英文翻译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权威译文因遵循了模因传播的规律,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模因的本色,以高保真度传递并广泛传播,使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成为强势模因,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通过探讨,以期为涉及"习式讲话"内容的翻译及其他翻译活动提供借鉴与指导:以官方权威翻译模因为参照,不断充实语言模因储备,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