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当代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身份认同感的实现路径。当前我国学校礼仪教育面临着学校缺乏完善的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长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对礼仪的宣传不足、网络庸俗文化影响礼仪文化的传承、东西方礼仪文化多元碰撞对传统礼仪文化冲击等诸多实践困境。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需要强化礼仪教育的学校制度体系、家庭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网络补充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礼仪教育已经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加强传统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传统礼仪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顾润生:学校为什么以仪式教育作为学生品格锤炼的抓手?奚凌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重视仪式的,而仪式的背后就是“礼”。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素养展现了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品位和教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国在教育上都将礼仪作为思想教育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注重德育教育,而没有将礼仪文化融于其中,致使学生对于礼仪的认识存在着偏颇,认为只要不是在公共场所或者是社交场合,就不需要对礼仪有所讲究。而事实上,礼仪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鉴于近些年来对礼仪的定位有所偏差,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礼仪文化的重要,并将礼仪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礼仪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毕诚 《中国德育》2008,(2):83-86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礼义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居仁由义”,是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将礼仪、礼义作为一种基本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更加重视文明礼仪教育,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的学生。但是当前中职礼仪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如不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落后低效等。为了有效强化学生文化自信,中职礼仪教育应当针对现有问题进行适当创新与改革。本文将简单分析中职礼仪教育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不足,并就相应改善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当代,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却在逐渐衰退,这引起了世人特别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校围绕礼仪教育这个主题,全面推开"礼仪教育113"育人工程,把构建学校礼仪教育特色文化确定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创了学校德育的崭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礼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和风尚。礼仪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青年学生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礼仪教育基础。在他们中普及礼仪教育,建立高雅健康、互帮互助、文明有序的人际关系,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乃至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总体目标,笔者试就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礼仪教育谈几点看法。礼仪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展示现代文…  相似文献   

9.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但当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思想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中职学校出现了许多不守文明礼仪的现象,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刻不容缓。而当前的中职学校在礼仪教育途径上大多从正面引导,其实也可以另辟蹊径,从反面鞭策。  相似文献   

10.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学习礼仪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会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礼仪教育,积极创设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1.营造环境氛围,提高礼仪认识学校可在阅览室、走廊等公共场所张贴礼仪标语,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一直是现代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然而武术礼仪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推广武术礼仪规范教育中,我们认为对学生不仅要注重武术礼仪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教育,更重要是通过教育来使他们重视这些礼仪规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尺度,以及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的社会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将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根据文明交际礼的行为领域、传统文化以及表现要素,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我们校园礼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博爱、自主,拥有彬彬有礼的好孩童。一、以礼规行"以礼规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学校的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讲礼仪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对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成教脱产生在礼仪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要加强对成教脱产生的礼仪教育,增设礼仪课程,营造礼仪环境,发挥教师礼仪示范作用,用制度约束违反礼仪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艺术。面对社会和教育部门对中职学生素质现状的忧虑,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明修养素质,应充分发挥礼仪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在中职学校实施礼仪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重视本报的学习,挖掘礼仪的魅力;(2)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5.
乙粤 《广西教育》2012,(5):17-17
讲文明守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校,文明礼仪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学生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瑛 《教育与职业》2006,(26):65-6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明确了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并阐述了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一向是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世界的,具有优良的礼仪传统。所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继承“礼仪之邦”精神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是让学生从内在的自律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行,共创文明、友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并为以外在的他律为特征的法制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礼仪教育实际上是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的交织点。同时,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活跃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生力军。所以,他们必须在学校逐步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对人们一些观念和行为的失束、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和排斥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应通过强化各级学校礼仪教育的持续性、发挥各级各类教师礼仪引导示范作用、提高礼仪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化礼仪课程教学的实践演练等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受到近代教育理念的规限,我国当代各级教育长期受西方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影响和浸润,再加之片面引进重商主义而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禁忌文化,由此,造成了中国一度或长期存在禁忌礼仪短缺现象。学校礼仪曾被视作是虚伪人性、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封建主义的代名词。近年来校园暴力恶性案件的上升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高校扩招在换来高校经济利益以及普及教育方面益处的同时,也中断了绵延中国两千余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家长和学校对传统礼仪的陌生化态度,导致包括弑师案件的频发,而中国古典的礼仪和近代国际礼仪知识的强化和普及,有望恢复古已有之的禁忌文化传统,限定青春期民众的向恶本能,并及时消融大中学生的青春期暴戾心理。  相似文献   

20.
加强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比较重视的内容,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通过优良的礼仪文化,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所以,小学语文教育要加强传统礼仪的教育,弘扬和发展我国的礼仪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