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秦美蓉 《成长》2021,(1):47-47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小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22-123,130
历代论家对徐陵诗的评价都不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唐、明两代贬低徐诗的原因,以便正确地理解胡应麟关于徐陵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增强中国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防止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侵略,保证中国文化安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上个世纪传入中国以来,能够在中国本土得以迅速传播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相融共生。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包容性、实践性等方面均具有相通性,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共融互利的坚实基础。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共融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现实要求问题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三个不同时期的影响,多方面地阐述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联系,描述儒家文化在这个时期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以诗评诗是《诗经》评点中的常用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出创作手法、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试以所见明末诸家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之处作一粗略统计与论述,初步揭示《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8.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清人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是影响颇大的词话著作,该书立足"本原论"而标举"沉郁说",评点历代词人与词作谛当精到.同时,<白雨斋词话>696则中出现90处(则)评诗话语,这较之此前词话著作的评诗现象明显不同.<白雨斋词话>集中的、大量的诗评使其呈现出诗评化特征,诗评在词话中的结构与诗评主旨为其具体表征,文本、作家、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等因素则为诗评特征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朱永新 《新教师》2020,(1):16-17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  相似文献   

11.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了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其实就是一种经学视野,即从经学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意识形态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中国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决定了儒家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儒家文化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为:关注个人发展,实现群己之道。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与自身层面——完善自己,愉悦自我,成就诗意人生;二是个人与社会层面——容纳他人,乐于人群,成就和谐人生;三是个人与国家层面——心怀天下,服务社会,奋斗成就幸福人生。这三个层面,与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继续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城曾蕴蓄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变局。从清末到民国初期,许多对近代中国文坛以及政坛产生极大影响的著名诗人和思想家都曾在西城区驻足停留,他们的著述反映了清末和民国初期中国文化与政治思潮的轨迹。可以说,"变局文化"之西城是中国微观文化地理方面的一大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6.
帕尔默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理念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并能有效应用到与语言文化相关的众多领域,而古诗是语言的精华,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意象在古诗中随处可见。酒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许多古诗中借用酒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古诗中酒文化,并以其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  相似文献   

17.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笔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验,以此验证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儒家文化英语知识的掌握有积极意义,学生整体上对新的教学模式持赞同态度。实验结果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就是大学关系文化.关系文化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大学关系文化中的关系网络与信任对大学德育工作及大学德育环境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关系文化在德育中的功能,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对大学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实施至今,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变化,语文学科的地位明显上升。新课改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难点。新课改对于语文教育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为例,与优秀传统文化接轨,找到适合诗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了作家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复杂态度:在认同和赞颂的同时,冷静地描述其负面影响;揭示了在现代历史变革进程中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又流露出难以割舍的恋情;清醒地认识到沿袭传统文化是一条绝路,但又认为背离传统不仅不应该,也不可能。作家主张剔除儒家文化的负面性,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但又没有提出具体的办法。因此,《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只是反映了作家的深刻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