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亲""敬兄"之心是孟子学说的"生长点"。孟子的学说建基于他的"人性善"论之上,而"性善论"的根据就是"仁""义","仁""义"是其全部学说的核心,同时他把"仁""义"的最基本的、最开端的意义,落实于人伦之初的"爱亲""敬兄"之亲情关系。他在奠基"人性善"论时,是把人性作为人内在的根源可能性,具备强大生命力的"生长点"的,从而在本质上是趋向善的。这个"生长点"就是人伦最初的"爱亲""敬兄"之心,亦即仁、义之"端"。  相似文献   

2.
常山太傅韩婴的籍贯,司马迁、班固记载为"燕人也",很笼统,为后人争韩婴为本地先哲提供了机会;明清以来,有两府一州四县认为是韩婴籍贯所在地。根据韩婴籍贯的燕人说与两府一州三县说和韩婴墓四种不同的文献记载与其籍贯的关系,以及韩太傅祠与其籍贯的关系等,认为明清以来所说的韩婴籍贯证据都有瑕疵,还是以韩婴籍贯燕人说为好,范围大而不具体,但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3.
虽然勇并不是孟子思想中四德之一,但在孟子德性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人应摈弃血气之勇,应好大勇,追求不动心之勇,追求符合德性的义理之勇,这种勇符合道义和大节,是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在修养上,孟子主张以气养勇,以义配勇,主张"舍生取义","习""气""志"与勇密切结合,这样勇德就成为情感与行动相统一的德性,使勇德成为其最高的道德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崇礼还是崇法,经常作为辨别某种思想属于儒家还是法家的倾向性标识。先秦时期乃至到汉初,礼和法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韩婴对礼与法的理解、对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关系,作通盘考虑。礼与法在韩婴的治世之道中都派上了用场,二者已经统一在他的政治思想框架里。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孟子明确提出"反经行权",而且理论更加系统化,对"经""权"提出了度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孟子"经""权"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孟子的"反经行权"思想,并归纳总结了其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度。最后,分析了孟子"反经行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8,(2):44-50
清华简《子犯子余》是一篇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出土文献。简文以对话的形式,借子犯、子余和蹇叔之口,表达了文献作者的治国理念。简文所体现的"节中于天"的思想与孟子重"道德之天"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言公子重耳的行为合乎义理及其天命。同时,简文将"民心""天命"并举,把民心上升至天命的高度,述说民心难成或易成取决于"居上位之人",此观点在《孟子》一书中也有类似内容,重在说明以德化民,施德政的重要性。《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提出过很多深刻的思想,两千年来不断给人以启迪。孟子提出"性善""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不仅通过自身实践授徒讲学,培养出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当时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于后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说孟子     
<正>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前行。耳熟能详的"仁义""性善""王道"等价值观念,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脱口而出的"贫贱不能移""与民同乐""舍我其谁"等成语俗语,也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些价值观念和成语俗语,源于一个伟大的名字—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约公元前372年生,约公元前289年卒),源于一本伟大的经典—《孟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在宽广的东亚世界里,孟子堪称孔子最为  相似文献   

9.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孟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塑造和士人气节培养方面,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阅读《孟子》,与其他经典一样,需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关于《孟子》的注疏,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人所作,代表性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