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谘议局是晚清政府试图推行君主立宪的省级地方议会,谘议局议员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但在君主立宪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大多数议员选择了民主共和.江西谘议局的立场转变对江西辛亥革命成果的巩固与扩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江西谘议局的政治参与和从立宪走向共和,可以透析近代中国的宪政选择.  相似文献   

2.
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辛亥革命的洪流又把他推到了与先前相对立的政治舞台上,赞助并参与民主共和,在反袁称帝呼应护国战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他又成为活跃于民主派中的风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共和宪政之于民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采用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强调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反对“多数专制”,更注重保护少数。宪政的目标在于限制国家权力,防止民主体制下的滥用权力。民主应当是共和的,且必须受到宪政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民主意识是很不足的。这种不足地辛亥革命产生很消极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革命内部凝聚力和缺乏和工商业者的政治投机,而且造成了立宪派对开明专制的固执的追求及普通百姓对革命的冷漠。  相似文献   

5.
桑德尔追溯了美国公共话语的历史演变,发现美国传统中的共和主义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与自由主义的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存在很大差异.桑德尔指出,与共和主义相比,当代自由主义优先尊重个体的自我选择,忽略了市场力量对公民品德、公民和共同体自治资源的损害,削弱了公民自主的能力和公民与同胞共同掌握集体命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是中国现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其一生中政治思想经历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戴季陶早年信奉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前后又极力鼓吹民主共和。“五四”时期提倡社会民主主义, 宣扬阶级调和。大革命时期, 出于对工农运动的恐惧, 他在政治上彻底走向反动, 抛出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本文着重阐述了戴季陶一生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及历史背景, 旨在阐明戴季陶思想的转变是时代的产物, 戴季陶主义最终破产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一位讴歌民主、追求自由的伟大思想家。他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深知底层社会的痛苦,具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疾苦的情怀。通过基督教中学和教会大学的求学经历,陶行知受到纯正的西学教育,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是系统形成民主思想的标志。美国求学,陶行知亲身体验考察了美国民主,更对民主的学理作了深入的探求。回国后,陶行知无论是从事平民教育,还是乡村建设运动,以及民族救亡运动都贯串了民主的不懈诉求,其思想也与时俱进。五大民主学说奠定了陶行知在中国民主思想史上的地位,其思想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南洋与我国的关系源远流长 ,近代以来 ,爱国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代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开发南洋侨胞的民主革命思想而呕心沥血 ,雷铁崖即是其中的典型。本文通过雷氏在南洋的民主革命活动 ,阐明雷氏在南洋开发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舌,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人物。革命党人希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拥护革命;清政府和一切反对革命的人们则希望他成为曾国藩,荡平起义。袁世凯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共和,因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民国改元后,封建统治的社会根基仍很牢固,在民国和国民之间还存在客观距离。袁世凯利用社会上的复辟思潮,在群小的包围下,悍然帝制自为,背叛民国,最终众叛亲离,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中,英国等列强为了操纵未来的中国政治,极力扶植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则进行财政上的控制,外交上的孤立;同时又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进行逼宫.终于,袁世凯攫取了革命的果实,替代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半途夭折.  相似文献   

11.
试论黄遵宪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了解和介绍日本的人。他仰慕日本明治维新式的西化运动,明确提出以"日本为师"的政治主张,并积极推动实施;他对日本的侵略性有一定认识,警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主张加强中日友好往来。黄遵宪的日本观,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洋与我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近代以来,爱国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开发南洋侨胞的民主革命思想而呕心沥血,雷铁崖即中其中的典型。本文通过雷氏在南洋的民主革命活动,阐述雷氏在南洋开发中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非为一己之私;共和制要保障的不只是公共利益,还须有少数甚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共和"正本清源、求其本真,对求解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宋朝关于和亲的议论较多,却无和亲实例。宋朝君臣对于和亲的评论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宋辽之间就和亲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宋朝对和亲问题的认知程度。北宋拒绝辽和西夏的求亲,除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之外,辽和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晚清覆亡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教育界在经过"五四"激烈反传统潮流洗礼后,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认为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无法实行制度更新的罪魁,遂将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视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将君主专制一棒子打死,缺乏历史的分析态度。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转型实践来看,君主专制与近代社会转型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为。晚清政府的失败,究其原因,政事不足远大于政体不良。  相似文献   

16.
17.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优于人治、法律至上、“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与政体的相应性以及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等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对民盟宪政观的主要内容、局限性及积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中国民主同盟的宪政观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主要以宪法为中心同时包括:宪法与人民的关系,宪法与政党的关系以及宪法与政府的关系3个方面。民盟宪政观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首先近代宪政思想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必然产物;其次20世纪40年代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最后民盟内部的成员组成对宪政观的产生起了很大影响。民盟宪政观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畸形发展是民盟宪政观的历史局限;其次,民盟宪政观脱离40年代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其现实局限。民盟宪政观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供了一次使中国和平进入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尝试;其次它为建立高效、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奠定了基础;最后它探索了一种处理现代化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外交家、爱国诗人和维新政治家,他的君主立宪思想政体观是不完全等同于英日君主立宪模式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模式。这种中国化特色是由黄遵宪个人才智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它的合理内核和政治实践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