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的创作思想,除了对市民阶层及市民文化的表现外,还有另一种指向,即对国民性的深究。从《猫城记》到《茶馆》,老舍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表现。在这两部作品中,老舍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的种种表现,痛切地暴露出它们的危害,把国民性提到了亡国灭种的高度,具有文化反思意味和忧患意识。国民的劣根性现象县有人类性,表现国民性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穆旦热"、"金庸热"等等.其实,不管在现代文学百花园做何"拓荒",也不管什么"热",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为鲁迅过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便使人觉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猫》虽然篇幅不长,却渗透出作者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蕴意。《雨中猫》的主题不限于"反战"或"婚姻危机",而是有着作者对战后国民情绪和具有特殊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深刻考量。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可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当中。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象突显、叙事技巧突显和人物性格特征突显三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雨中猫》多样统一的多重主题,提升作品审美愉悦度。  相似文献   

4.
鲁迅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使得他的作品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坚守着启蒙的立场,在作品中深刻地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他笔下的一些典型人物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作为民族劣根性集大成者,阿Q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族性格的弱点,阿Q形象的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其传播的手段之一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纵观语文教材选编史,我们发现《阿Q正传》的选编与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涵盖着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探究《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则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女作家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是其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包括儿童开放式的视野、拟儿童化的语言和复调式的叙述。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天真烂漫的情致,为读者构造了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以儿童逻辑刻画国民灵魂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鲁迅的精神,激起了笔者对鲁迅先生认识的渴望,特别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挖掘,对愚弱国民灵魂的疗救苦心,更使笔者为之撼动.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是其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阿Q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幸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强烈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把提升国民幸福感作为我国政府施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由一种抽象的个体心理感受化身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文章从分析国民幸福感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了国民幸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从而为我们研究和探寻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途径和措施,使国民真正有幸福的体验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深刻剖析了国民的劣根性,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著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将原作品的文体风格准确传达出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文体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对杨宪益夫妇和蓝诗玲的《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原文文体在译文中是否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9.
作家海明威曾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关于战争主题的作品表明了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战争主题作品中的突出代表。《永别了,武器》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深切的渴望与热切的呼唤。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很好地"映衬"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0.
刍议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怆》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凸显了"抗争命运"、"超凡脱俗"的人物个性。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作品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先生曾如是评价,《阿Q正传》作为一篇表现国民劣根性的小说充分揭示了深刻的"奴性"。小说的主人公阿Q即是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奴性"的代表。阿Q"奴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封建等级森严;二是几千年来不上进的国民性遗传下来的一个"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一种》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它看似平实,像是一篇"写实"的作品,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文章通过细读对作品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7,(Z1)
《诗经》中的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大雅"、"小雅",体现出比较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有许多作品揭示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并对其进行了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16.
刘彩侠 《教学随笔》2014,(10):20208+208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昔日孟母三迁,成就了大教育家孟子。1914年,美国《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曾深刻指出: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苏州市副市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也提出:父母也要有"上岗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所以说,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猫城记>是老舍的喜剧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作品.它不同于老舍的其他幽默作品,它的特色是引人发笑,但是给人沉重,简而概之,即"悲郁的幽默".它以散乱的笔法,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及其生活在其中的国民们;以低沉的表达方式组织了全篇的文字,形成了一个灰色的文本;以"毁灭的手指"为灵魂统领全文.  相似文献   

18.
在1930年代诗坛,艾青非常罕见地既保持了强烈个人意志,又成功地抒发出群体情感。原因在于:首先,艾青的书写对象与时代高度吻合,通过对书写对象的"本体关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丰富呈现,使得诗歌避免流于口号化和抽象化,获得了坚实的现实品质;其次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发现,"高峰体验"使作品更为博大、宽广,突破现实功利层面,获得超越时代的普遍适应性;再次,童年创伤所形成的受难情结,使诗人与受难的国家国民产生深刻共情,因此能够成功地抒发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呈现了一大批国民形象,他们身上都有国民的弱点,或者就是纯粹的变形人物。鲁迅表现的不是个别人的状态,他大多反映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人物病态心理带有较强的普遍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国民的奴性心理和精神胜利法。除了这些,鲁迅在其作品中还极力描写了一类麻木的看客,展示了这类人物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