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治理观上,学者们一般争论和探讨的话题都在"人治"和"法治"这两个词上.与此,多为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统一,国家治理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抑或是有人绝对的将人治与法治完全分割开来,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是法制的社会.这些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的产生.本文试图跳出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联系和分析,认为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之道不再与人治与法治的分离与合流,而在于治人与治国统一,礼治与法治统一,隆礼重法,身国共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作为具体内容的人治国家。然而当人治的局限性出现之后,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法治路程,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实践证明,有利于民主治国,有利于控制权力,法治有利于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破除人治思维的必然选择。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要采取多种举措,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要规范权力运行,保障权力运行的阳光透明;完善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权利对公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法治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法治理念。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对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有效遏制腐败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方分析了法治与宪治产生的原因、动力以及现实社会缺少法治与宪治的历史根源,离开了市场经济,人类不可能迈向现代化,同样,离开了法治与宪治,人类也不可能迈向现代化。法律无论怎么完善,都不能和法治、宪治划等号;人治大于法治、宪治,权力高于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正确把握法治、宪治的基本原则,是支撑中国现代化伟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人治是内涵相互对立的概念,要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就必须实行法治、排除人治;法治不等于法,人治也不等同于人。法治并不排斥人的作用,而要积极地发挥人在实现法治社会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传统法学理论认为,行政权力本位是行政法有别于其它部门法的突出特征,这构成了人们思想认识和法律精神上的一大误区,它实质上是封建传统人治思想的遗留,必然导致权大于法,甚至行政权力腐败,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格格不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审视这一误区带给我们行政立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执法中的种种弊端,正本清源,重新确立行政法体系的本质所在,已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法治社会要求要从根本上走出这一误区,重建“民众权益本位”的行政法,有效地将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之下,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激励”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1.
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由人治转变为法治,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精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是实现法治的关键;要培育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在法治领域的最大贡献是初步回答了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若干重大问题。坚定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持两手抓战略方针,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实行法治的关系,以及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等,这些宝贵思想对于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克服人治弊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自治权面临两个维度:相对于国家而言的独立性及被监督性以及相对于组织成员而言的自主管理性及被监督性。高校自治权是一种社会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与私权相混合的特质。高校自治权源自契约及法律,表现为自治规章制定权和惩戒权等权力形态。行政法治通过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个层面对高校自治权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通过对古希腊诸多政体形式的具体考察,对法治的定义、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对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力量制约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对这些法治思想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法治的效用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任何的法治、德治都必然会打上人治的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德治与人治相提并论。社会主义的德治不是人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权与法、人治与法治的斗争是长期的。20世纪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以高度的现代意识和理性精神,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披露,热情地呼唤民主法治的到来,显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干预生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的长河里,法治是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表现。从治国的制度考查,大体经过神治阶段、人治阶段、法治阶段。从吏治的方式考查,大体有以神治官、以王治官、以官治官、以法治官等几种类型。从防治官员腐败的方法考查,大体分为五级,即最低级:实行贤人政治;较低级:酷刑惩治贪官污吏;中庸:实行自我调节,防患于未然;较进步:实行君主立宪制;最激进:以法治取代人治。从以上三方面考查可以看出:治国理论、制度最终汇流于法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