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教育》2012,(3):18-20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但最近,教师也变成了"老板"、"砖家"……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我们将对此作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3.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4.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极",在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教师的描述历来形形色色,譬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春蚕"等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的反思,阐释了教师的隐喻性陈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人们常常把教师隐喻为“蜡烛”,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蜡烛一味燃烧,会越烧越短,不能加能,终有熄灭的一天。还有人把教师隐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  相似文献   

6.
也谈“教师是蜡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一直是被我们用来称赞教师的光辉形象,但近些年来,尤其是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后,许多学者对“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提出了质疑与否定。本文力图从多个角度来阐述“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的利与弊,从而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都对教师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并用“蜡烛”、“园丁”、“伯乐”、“工程师”等称谓比拟教师,这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教师的不同认识。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看似恰当的隐喻性称谓非但不能再对教师形象做出科学解释和准确定位,反而使人们对教师形象产生了心理定势和错误判断,这对教师本身素质提高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当前有必要对教师形象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运用得也非常普遍。本文通过对当代语文教育中几个隐喻性陈述的阅读,展现了隐喻的魅力,感受到当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体味到其隐喻性陈述背后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0.
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爱弥尔》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教师论思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卢梭教师论思想对当今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和“蜡烛”被广泛地用来隐喻教师,随着被频繁地使用,这些教师隐喻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涵,甚至成为教师的代名词。新课改以来,一些研究者在倡导新教学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图下,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批判,主张实现教师隐喻的转换。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些隐喻已经形成的基本含义以及人们对这些含义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教师隐喻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适应时代对教师新形象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何为     
对于教师,人们有许多美好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也道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这里成了“水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桶,而是盛装知识之水的“水桶”。“工程师”“蜡烛”  相似文献   

13.
教师四角色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  相似文献   

14.
解放教师: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对教师形象的隐喻性陈述来看,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受“工具理性”的指导,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主体价值,不仅没能充分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功能,甚至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发展。为此必须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从传统评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隐喻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认知功能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组合关系,可以改变句子原有的语义规则。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功能论、冲突论与批判论、解释学等不同理论取向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认识做了初步审视,认为多维视角有助于防止人们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片面化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师隐喻遮蔽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共生"关系,将教师置于圣人之位而忽视教师个人的本真生活。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传统教师隐喻存在着单一生态因子论、个体生态简化论与个体生态失衡论的特点。传统教师隐喻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单一职能的执行者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当合理看待教师角色,将教师看作是多重生态下的生命者、个体生态的主导者与群体生态的协调者。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文化”,它反映了社会大众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蕴含了大众的评价和期待。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隐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侧面向教师群体提供了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韦清 《山东教育》2008,(9):64-64
“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诸如此类的赞誉虽然不太确切,但至少说明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值得赞叹的。然而,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春蚕、蜡烛的层面,而应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做新型的教师,创设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教育氛围,帮助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隐喻:语文教育价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隐喻来源于思维的隐喻,因此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语文教育中注重语言的隐喻,在隐喻语言学习中养成隐喻性思维,在隐喻语言相似性感悟中体会看问题的全新角度,在隐喻语言解读进程中找到发现新事物的途径。因此,隐喻在语文学习认知,语文阅读理解和语文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