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物致知”在朱子和王阳明的思想脉络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却对这个命题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阐释:前者开出的是“即物穷理”的思想进路,而后者则代表了“致良知”的思考立场。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和心学在本体预设、认识论以及修养功夫论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在朱子和王阳明的思想脉络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却对这个命题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阐释:前者开出的是“即物穷理”的思想进路,而后者则代表了“致良知”的思考立场。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和心学在本体预设、认识论以及修养功夫论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自朱子挟出阐发后便为历代儒学家们所关注。“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其在认识论上开启了一条向外求知的路径,还表现为其在工夫论上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一命题提出过程的回顾,阐明朱子以“格物致知”为基,占’,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释来架构其新的《大学》理论模式,以此开启了注疏训诂与义理阐发相结合的解释路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个别差异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对个别差异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差异观,即气禀论差异观、习染论差异观和性习论差异观。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单纯主张某一种差异观的人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5.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在前人基础上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发,自知生、养生、全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丰富了传统格物致知说的内涵。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不仅在内涵上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在理论上也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提到了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顾准是中国当代最具个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历史思想的核心是对中国专制主义的本质作出新的批判性解释。顾准历史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历史比较,并在比较中将重点放在考察中西方历史之间的本质差异上。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专制主义与资本主义、专制主义与民主政治这两大主题,从而证明决不能轻率地将西方历史往中国历史上生搬硬套。因为中国历史的本质是绝对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在顾准的历史思想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总体范畴,它不仅是指政治层面的专制制度,而且还包括经济层面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了解是建立在二程的基础上,这是他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受到科学认知方法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具有两面性,并对当代社会及人们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科学是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格物致知为核心理念来解释各种现象的,从而导致在讨论事物的本原,运动、发展时,只作判断,下结论,而不作论证的研究风格.格物致知导向研究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玄,距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别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宗教思想定义中,信神和对来世的向往被认为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这样的定义无法有效地对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出归纳和解释。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生命关怀和生命神圣化。以此为依据,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救的宗教思想,即依靠信徒自己的努力而摆脱疾病和死亡;他救的宗教思想,即依靠神灵的拯救而摆脱疾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重要的修养工夫。在阳明哲学中,至善心体是其格物致知的起点和目的。阳明的格物致知是格正吾人之心,对事之理察即在其中。朱子的格物思想在于穷理,向外求索。  相似文献   

14.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两种思潮,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治国方略与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阐明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道德上独立自主的人,就要告诉学生道德的理由。否则就是说教、思想灌输。由"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提出了道德成长需要以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为基础。道德的客观必然性不能推出"应该做什么",但能够使人明白所选择的后果。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并非不自由,自由的历史含义是摆脱他人或群体、集团之意志下的思想上或身体行动上的束缚。道德教育有两类:道德价值教育和道德事实教育。道德事实教育的方法有对话法、道德经验知识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19.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是儒家学者努力阐释的对象,郭子章试图调和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格物”是格物之本,身心意知为本,家国天下为末。这种阐释,意在强调“在平等极处”进步,对于道德修养,是极有意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老子假说     
老子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哲学这门学科的人,《老子》是中国第一部纯学术专著性的哲学著作。本文对历来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种种质疑和歧见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