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乍开始投稿时,不加任何思考,胡乱发给一家报社就算万事大吉,还满怀信心与希望,每日睁大双眼在报纸上寻觅着自己的“大名”,结果数十篇稿件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我苦苦思考,才悟出其中因由。原来,稿件能不能见报,除了取决于稿件本身的质量外,还跟你为稿件找的“婆家”是否对路有很大关系。如我把写农民靠科学致富的稿件寄  相似文献   

2.
去年9月由原《雁北日报》改刊而来的《大同晚报》,迄今问世半载有余。我逐日阅读,产生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该报已逐步办出“博而精、趣而雅”的风格。 不可忘记,“晚报”首先是“报”,它是以新闻为主体,为基础的。也不可忘记,“报”而称“晚”必须具有“晚”的特点,它的新闻是以当日之“晚”为特点的。如何体现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同晚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力求做到“博而精”。 《大同晚报》从自己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点不是在时效性上与日报争一日之短长,而是在内容上力求“博而精”。所谓“博”,就是努力拓宽新闻报道面,且使之具有更多的知识性。该报除重点报道当地要闻外,还报道全省、全国要闻,国际要闻;除报道经济、政治、文化新闻外,还尽力多报道社会  相似文献   

3.
我赞成周志卓同志应允许“一稿多投”的意见。理由有三: ①各新闻单位的受众对象不同,选稿要求也不同。比如一篇关于探讨振兴农场经济的稿件,兵团的报纸认为有发表价值,而自治区级的报纸和电台  相似文献   

4.
我在工厂搞职工教育,去年才有稿子在报上发表,其中省级报纸6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丑姑娘不要怕丑”。开始时,我写稿子不敢给人家看,怕人笑话。后来,我与《新闻与写作》交上了朋友。《新闻与写作》上的各类文章我看后,都仔细琢磨,尤其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房价拐点,从很多的媒体采访来看,我看不出来宏观层面上中国房地产有大跌的可能性,或说有拐点、泡沫的现象,因为没有东西来支持这个观点。但我们并不排除某些区域房价出现下降的可能性。有些地方,尤其像深圳、广州透支了2008年的市场,到去年第四季度房价就开始回落。但是,如果继续收紧地根和银根,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确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报眼位置刊登了记者王艾生采写的一篇报道:《致富农民话说精神文明建设——山西阳曲县城晋驿村专业户座谈<决议>》,受到好评,说它“形式活泼,内容实在”,是宣传中央《决议》的“一大改进”。其实,这篇报道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我以为还是它的产生过程。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发表后,作为党中  相似文献   

8.
衢州日报社的子报《农家报》从2006年3月16日起开辟了一个"有问题找阿水"专栏,固定在一版,期期皆有,连续7年从未间断。至2012年3月,《农家报》共接待农民来电来访4000多人次,大多是找"阿水"咨询问题和求解难题。专栏公开解答各类问题900多条,基本上做到了有问必答、有事必帮、有难必解。久而久之,"有问题找阿水"成了农民之友,农民们把这个专栏当成"娘家人",有事来找它,没事去走走。2010年,"有问题找阿水"栏目获得了全国农民报协会的优秀栏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经济不景气加上阅读风气差,近日《中外杂志》已发出消息,如果得不到企业或学界的支持,年底将停刊。  相似文献   

10.
2月24日新疆一家报纸在《人类与野生动物如何和睦相处》一文中,配发两幅很有灵气、很让人喜欢的鹅喉羚的图片,文末用楷体字注明:“图片均由有关部门提供”。这个注明注而不明,等于一句废话:“有关部门”是什么部门?难道还保密吗?为什么其名称不能受到起码尊重而见诸报端?如果读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能否从平常看似四平八稳的生活中抓取某些细小变化或异动来构成新闻、做出报道,是有无新闻敏感的最好表现. 比如2011年11月1 7日的《新民晚报》头版正中的一幅彩照《开门见“喜”》,太引人注目、太有意思了,它就是抓住在上海中远两湾或苏州河岸昌化路码头边绿地上摄取的一群喜鹊飞舞觅食的镜头,构成新闻并向读者推出,太好了、太美了.  相似文献   

12.
怎样使我们的政策宣传,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宣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是亟待新闻工作者认真探索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去年第22期《半月谈》发表李峰同志的杂谈《“菜篮子里看形势”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改革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的进展。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视野开阔,论据扎实而不死板,议论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闻摄影一九八四年作品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找信息”(银牌奖)(见图),是解放军画报庞永祥同志拍摄的。作者通过现实生活的多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开拓者的精神世界,展示了我国十亿人民锐意改革的时代精神,不愧佳作之称。当我们乍看到“找信息”这幅照片时,还没有完全认识它独具的魅力,一是,感到找信息的人歪戴着帽子,不是“理想”中的形象;二是,照片中的光线平淡无奇。经过仔细观看画面,再看照片的说明文写着:“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展览馆‘全国旅游商品展销会’大厅里,一位来自辽宁铁岭的鞋厂经理,挤到人来人往的展窗前,轻轻地将新型鞋样摄入镜头。”看完照片说明文,才使人对这幅照片产生亲切、可信之感。这种亲切、可信之感,是来自照片的内涵及表现力的魅力,是摄影与新闻结合的作用。评价一张新闻照片的优劣,应该从“新、真、活、情、意”五个字有机的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张大妈称得上是老北京了,她在京城的羊肉胡同住了50多年。不料去东北的儿子家住了半年,国庆前夕回到北京就有些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15.
又一个“世纪末”正向人类走来。 在这样一个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我们很容易记起人类史上曾一再出现过的“末世观”。“有谁看不见世界正在衰落,它往昔的力量和生机已荡然无存?”公元250年,欧洲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他们曾以荒唐的言行真实存在,因此,如来伸掌才会画出满纸的荒唐言。也许,只有在这样诙谐搞笑的语言环境中,众多读者才更能洞察那个时代文人真性情的所在,更能深味竹林七贤被时代压抑着的辛酸、无奈与挣扎。  相似文献   

17.
通讯《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二等奖。它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借鉴。一、人无我有,独家先行。新闻贵在新,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这篇通讯是作者在一次与企业负责人的接触中,敏感地意识到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随后就此采访了劳动市场、工业企业和业内的相关人士,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掌握了准确的统计数据与事实后,提出了这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从而以人无我有、独家率先发表的特点,赢得受众及中国新闻奖评委的厚爱。  相似文献   

18.
陈航 《新闻实践》2002,(1):45-46
新闻消息的写怍,讲究的是开宗明“意”,简明扼要。因此,消息有所谓导语、引导、启发读者阅读。也因此,在“金字塔”、“倒金字塔”等三种结构中。按事实的重要性倒着叙述的“倒金字塔”结构最受推崇;“金字塔”结构虽然在新闻写作中也有用武之地,但常用于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特写中,一般来说与消息无缘。但我相信每一类事物总有极端的例子。《名画中人为何左颊示人?》这则趣味性的消息,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极端,消息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传播技术的突破和传媒体制的逐渐松绑,言论市场的再度活跃或者说时评的井喷式繁荣是当下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报业的带头大哥,在时评的发展创新层面更是敢为天下先。评中评栏目的创办便足以使该报在言论集散以及舆论整合方面笑傲国内群媒。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