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人生艺术化"是以审美观照来克制对人生实在物的过分欲求,它挣脱了各种现实的束缚与狭隘的人生局限,最终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拓展。人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艺术化"的意图是在寻找生命的和谐中让生命获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人生教学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积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进而更为爱惜自己的生命.本论文针对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人生经历中的漂泊经历规范着沈从文生命中的漂泊体验必然凝结为对生命自由和生命意义永恒的追求,幻化的沈从文的创作中具体体现为浓郁的乡情乡愁和人生飘忽、生命脆薄的感慨,精神漂泊的痛苦使沈从文在追求现实生命自由的理想的幻灭中走向对纯抽象的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提醒     
生命降临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宇宙当中生命能幸存于地球是不简单的。 请珍惜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因为人生: 在自己的哭声中走来, 在他人的哭声中离开。 生命的延续并不是欢笑,而是哭泣。在自己人生的初始阶段,就要作出生命的选择。由此推衍,人生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人生。当这个生命体离开一群生命之时,那一群生命亦用悲泣与哀嚎送之。是呀,“哭声”的发  相似文献   

9.
毕业季的大学生面临着教育过程的节点与人生成长的节点,个体生命在连续性发展中凸显了非连续性发展的一面,这往往使毕业生面临人生节点中的成长性危机。毕业生难舍离别、苦闷彷徨、宣泄个性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征,以毕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在人生节点中的生命困顿,凸显了进行毕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高校应秉持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展文明离校和角色调适教育、就业和理想教育、责任和感恩教育等,用号召、震撼、高峰体验、吁求等方法实现毕业生生命及自我意识的顿悟、体验与自我实现,让毕业生充满信心地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角度厘清生死、生活、人生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超越生活的个我化追求生命存在的普遍性,重视拓展人生的宽度与生命的意义,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安顿,使人生“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相似文献   

11.
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的应有关切是生命教育的两大问题.人生信仰可以帮助个体珍惜身体、诗化生活和升华生命.在考虑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关切生命教育的意义本质及符合生命教育本质的活泼形式,反对"放养"式、"饲养"式和"圈养"式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一环。目前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是要让受教育者体会、认识到自我之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人生中丰富精神生活、发展知识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其课程内容应包括五大板块: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和学会养生。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诗意是生命和谐的维生素;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美通过艺术与诗意笼罩、覆盖着人生;发掘人生的诗意是人在自然恩赐和社会修炼中所锻铸的特有的功能,诗意的栖居是人所能选择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中哲西圣们的执意追求;我们应当创造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职业生活的文明化,精神生活的诗意化以应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若是失去了生命,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强调开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种丧葬习俗的展演中,土家族人的灵魂被触及、被洗涤、被净化,教育、濡染的因子无处不在,它在警示世人,生命诚可贵,但珍爱生命,和谐相处,让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极大程度地展现仍然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8.
痛与美     
小草在狂风暴雨中不倒,体现了生命的坚强;茶叶在滚滚的沸水中舞蹈,体现了生命的鲜美……是啊,人生有太多的羁绊,太多的困苦,而正是在这痛苦的背后体现了生命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成功与失败     
人生是一曲乐章,由不同的音符组成。成功的高音让人生华美,挫折的低音让生命低沉,有成功与失败的交替点缀,生命的乐章才会悦耳动听。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奋斗与抗争。幸运能转化为幸福,苦难也能转化为幸福。失败能够磨炼和美化人的个性,它教给人以耐心和服从,人们也能从失败的痛苦中提升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  相似文献   

20.
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死亡枕藉的现实历史境遇,阮籍、嵇康对死生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与探寻,突显出他们浓烈的生死意识。在死亡的观照下,阮籍以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否定,甚而走向幻灭的人生,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生命的沉重:嵇康以对现实的抨击反抗却犹肯定人生,希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闲适自得的人生,却以生命的被戕杀为代价,两者无疑都是不幸的。但两者由于其家庭背景、思想和人格追求等互有同异,他们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亦是互有异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触目伤心的死生浩叹;二是对本体生命的眷恋和对现实人生的执著;三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