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教育事件”,包括历史故事(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做历史研究)、新闻故事(需要像记者那样做调查研究)和传记故事(需要像文学家那样写个人生活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我上《藤野先生》一课.讲到它的体裁时,我说,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一个同学马上反问:“老师。说它是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对呢?归根结蒂,它不是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腔复杂的爱国热情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现行散文分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遇到的老师,为了纪念这位老师,鲁迅创作了这篇作品。文中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讲述了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几次对话中,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对话描写入手,分析对话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是专门为普通老师开设的一个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栏目。本刊已经开设的“教育叙事”这个栏目,在性质上和本栏目有相似之处。但“教育叙事”更多的是讲述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的故事,而“教师自述”则是要大家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老师在这块园地里讲迷自已的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6.
水果大都有一个坚实的果核,果肉依附在果核上。学习写记叙文,也应该试着在记叙文中设置一个“核”,让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依附在这个“核”上。这里所说的记叙文的“核”,不是记叙文的主旨,而是在记叙文中凝聚内容、承载情思、起核心作用的具体的事或物。究竟什么是记叙文的核心?还是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吧。先看一些名家的作品。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看上去挺散,其实有一个具体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讲义”。文中写了藤野先生为作者改讲义,又写了日本学生以藤野生先为作者改讲义泄题为名攻击作者,最后写了收藏讲义和丢失讲义。作者正是以…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9.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深切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善良、治学严谨、热情诚恳的高尚品质。但文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此,课后练习专门设题:“这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的确是同学们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的一个难点。“这些事情”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深入分析,可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首先,“清国留学生”和藤野先生有何联系?“清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2.
“传记”的概念是什么?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把握“传记”这种文体的特点?标题为“传”的文章,并不都是传记。例如《芋老人传》是运用史传体笔法,写了一位不知名姓的芋老人和一位也是不知名姓的相国,在不知年月的时代所发生的一段故事。它托人立言,托事寓意,讲述“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课本中,《藤野先生》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将试图还原鲁迅文章写作的历史情境,将其作为《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去读,从中探讨《藤野先生》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我们还想看看几十年来我们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中解读《藤野先生》的,从中知道这种历史情境对于解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明哲 《读写月报》2022,(33):51-56
<正>【导入】师: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师:先做个小调查:[PPT]《藤野先生》印象请选择《藤野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1.添改讲义;2.纠正画图;3.关心实习;4.了解裹脚;5.匿名信事件;6.看电影事件师:只说序号即可。生:……(说法各异。)师:藤野先生是青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一位老师。那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来评价这位老师的呢?读第37段——[PPT“]藤野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曾写闺土讲述在海边沙滩上,一小动物乘月偷吃西瓜的故事。这小动物音“查”,但汉字没有这个字,于是,鲁迅为需要,就创造了“猹”字。  相似文献   

16.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借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并以当事人的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及生命主题。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作为个体的人,又称“研究参与者”,向研究者叙说他们的、个人的、第一手的故事。“叙事”这一术语的英文对应词是“narrative”,它是由动词“narrate”变化而来,其含义为“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叙说”。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  相似文献   

18.
我相信,我们的校长一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安全面前,我们为什么这样累?“教育”究竟是“安全”的敌人还是朋友?“安全”究竟是教育的“守护神”还是“绊脚石”?其实这个道理,无需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我们的校长不是不清楚这两者的关系,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校长为安全工作所累,这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9.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20.
下面的文字,是我做教师工作中的一些经历和耳闻,我已将这些真实的故事记录在我的教育日记里.作为老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究竟应该关注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