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时代的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其互动性,然而现有理论研究对于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涉及的较少,有必要对移动社交时代数字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深入揭示。[方法/过程]通过对现有移动社交阅读互动研究的不同维度梳理,从互动链、互动域、互动场3个层面厘清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方式和互动关系,构建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并从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双路径对互动效应进行深度揭示。以"云舟"知识服务空间为例,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的研究,厘清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的脉络,以利于促进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由同质性向异质的转变,实现移动社交网络阅读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移动社交时代下的期刊阅读与传统阅读互动机制大不相同,现有数字期刊的阅读互动还缺乏深入研究,但是互动机制、互动效应等都对数字期刊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深入研究弥补数字期刊互动研究的不足是必要的.通过对现有数字期刊阅读研究多方面分析,从互动对象,阅读过程出发阐述其互动机制,并构建互动模型,深度描述互动效应.通过对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东营日报》与东营网综合性门户网站的互动效应,分析报网互动产生的新闻与经济的叠加效应。主要围绕“新闻互动宣传作用进一步增强”、“关注民生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经营探索广告份额进一步增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如何出彩,关键在于媒体新闻实践的创新.第二届浙江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2013年5月在杭州揭晓,象山县网络民情会办中心从全省19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其“民声回应”网络平台成功入选十佳案例.该中心2012年4月底成立运行,先后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民声回应”通过从问政平台到问效平台递进的创新设计,在受众互动中形成磁吸效应;媒体在政府、民众之间的互动中发挥桥梁效应;在新闻“跟踪问效”的职能互动中激发蝴蝶效应.简而言之,在互动传播中发挥“三重效应”,便是成功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互动中彰显期刊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动不仅成为受众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成为媒体赖以传播的重要手段。相比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而言,传统的纸质媒体期刊,其互动功能比较弱化,其互动效应也相对沉寂。究其原因,作为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中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胡冉  朱瑞 《图书情报工作》2003,4(7):84-86,103
论述数字化参考咨询与信息技术、用户、其他参考咨询机构之间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今,报网互动已经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媒介融合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报纸和网络的互动改变了传受双方单一的互动模式,受众参与度提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从中获益,提高了影响力,拓展了媒介传播的效果。本文从受众角度着手,通过对受众自己人心理效应的分析,提出报网互动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促进报网互动的更好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一、互动新闻——"主动击掌效应"互动新闻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新闻模式,从传播学角度讲,互动新闻指传受双方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互动交流而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它实质上是一种传受双方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藏”与“用”的互动一直是图书馆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图书馆的主要矛盾。文章从“藏”与“用”互动的矛盾性、局限性、有机性和使命性入手,对“藏”与“用”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到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尹达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145-149
依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确定我国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判定标准,以CNKI所收录的1 094种医学期刊为范围,从中遴选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将传播学传播效果评价理论融入期刊评价之中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统计相关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三个层面对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视角,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从社会效应看,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进行知识传播中会产生和谐文化效应和教育社会化效应,同时又有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效应。从经济效应看,集中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文化扶贫效应、资源优化效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受逆火效应影响,辟谣信息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信息个性化角度提出抑制逆火效应的方法,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新策略。[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个性化技术及认知资源匹配假说理论,通过对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辟谣信息进行分组实验,验证个性化程度高低对辟谣信息及信息受众处理辟谣信息所投入的认知资源的作用影响。[结果/结论]个性化程度高的辟谣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信息受众心智网络中关于谣言的原有观念及相关知识修正,而这一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个性化程度能够正向的影响信息受众自身的认知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labyrinth walking in an academic library would reduce library user stress and promote relaxation. A non- 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employ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 for time effect (effect size of.136, and power.721). Pulse rate was significant for time effect (effect size 0.93, and power.507). Satisfaction survey results demonstrated increased satisfaction after labyrinth walking. Data from this pilot will form the basis of a larger scal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abyrinth walking on stress particularly in high-stress learn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因特网对社会生活影响的限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魁玉 《情报学报》2002,21(3):339-343
因特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 ,它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生活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研究也成了一个颇具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论域。本文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学术界所作的网络社会效果或影响程度的诸多研究 ,提出因特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论点 ,认为这是克服信息技术决定论和悲观论的双重影响焦虑状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丽霞 《当代图书馆》2009,(3):44-45,57
本文在阐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南风效应、破窗效应这几个心理效应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的基础上,指出将心理效应运用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不仅提高图书馆员自身心理素质,而且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高校学生作为实验被试,75篇文献为评分对象,对高校学生信息选择行为中相关性判断环节的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信息选择行为中的次序效应进行进一步探究。经实验研究后发现:高校学生信息选择行为中不但存在次序效应,而且次序效应中的首因效应较近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希望此研究结果对信息选择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太效应对于科学成果的能见度的作用和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文章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了材料领域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中,马太效应对其科研成果能见度的影响,得到结论:首先,马太效应对于科学成果的能见度具有普遍性;其次,马太效应对于科学成果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个由高峰逐渐衰减的周期过程;最后,马太效应存在两面性,对于科学成果的能见度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Widespread acknowledgement of the weaknesses of 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ing has led to correspondingly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the central role of effect size estimation in social-scientific research. But in the context of message effects research, it is easy to confuse an effect size—a 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variable on an outcome—with the size of the effect of a message on an outcome. Illustrations of this misunderstanding are offered, its unhappy consequences specified, and remedie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Drawing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online media platforms, social network sites (SNSs) versus non-SNSs, on the intention to join a cause. The online experimental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e SNS was mo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intention to join a cause than the non-SNS. The findings also demonstra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perceived visibility of joining the caus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on this effect. Further, self-cause image congruenc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 intention to join the cause, while it did not moderate the effect of online media plat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