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依族山歌是布依族的特色文化,是布依族人的文化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布依族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布依族山歌的传唱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就布依族山歌过去的口头传承方式和现在的光碟传承方式转变进行描述,并就传承过程中的反响和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开花调"是流行于太行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的民间歌曲,根植于山西省左权地区这片热土,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传情达意的方式,"开花调"便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最直接、最淳朴,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开花调"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等县,但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左权开花调",其为"开花调"的名字源于歌词常用"开花"作为起兴故用之,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左权的"开花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笔者将从其演唱风格、歌词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述,以期对读者有些许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代布依族民歌传承问题,提出七个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以贵州省望谟县1200份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经济、娱乐、人际、政治、文化和歌曲因素对布依族民歌的传承均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提出政府继续出台传承政策、警惕资本逻辑、发挥当地"文化人"对山歌文化传承主导的建议。研究结果为保护布依族非物质口承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闽北山歌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她是闽北文化、也是武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大自然的心声却被今日的"繁荣"掩盖得几乎无影无踪。上世纪曾有过收集整理闽北山歌的过程,但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却少有人问津。如何做好闽北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高人们对闽北山歌的认识和关注,造福子孙,是本文将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客家山歌被审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代表作,探究客家山歌的传承,并分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保存"起来提升对遗产的崇敬和尊重,其次再"保护"它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新颖、鲜活的艺术形式把客家山歌的音韵之美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6.
铜鼓是布依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其功能经历了多次演变而最终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内容丰富的铜鼓十二调节奏简单明快,格式较为固定,演奏也有一定的程式,保留了古朴的民族音乐特色,也反映了布依族的音乐审美趣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7.
"山歌汤"是人们对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先生爱称。汤明哲大师演唱、传授客家山歌数十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汤腔"艺术。从"汤腔"发声特点与方法、"汤腔"气情特点与方法、"汤腔"咬字吐字方法、"汤腔"共鸣方法四方面,对"汤腔"艺术进行初步探讨,以利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经历了数千载风雨历程,铸就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和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册亨布依族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中华布依第一县"和"中国布依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布依族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汉化、西化现象十分严重,布依族文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基于此,结合册亨实际情况,就册亨布依族文化的概况、现状分析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腊罗人的歌包含打歌与山歌,通过研究腊罗人打歌与山歌的存在方式,折射出山歌因演唱地点、年龄、时间的限制促使山歌在传承中面临着消亡的状态。文章对阿朵村打歌、山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比对,从而得知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在动态的发展中进行,否则它将会从生活中失传甚至消亡。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仅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扬,同时在海外也声名远播,尤其是在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主体的相关国家,刘山姐山歌文化深受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我国同相关国家的交流的紧密性提升。基于本文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当前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播的情况,提出了促进其传播的几条措施,以此作为对研究我国刘三姐山歌文化人士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作为客家民系重要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引人注目、具有代表性。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虽多样化,但客家山歌仍处于濒危状态,客家山歌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更是一个战略发展研究课题。注重客家山歌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联系,将客家山歌纳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确定保护重点,加强项目保护,加强政策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将客家山歌进行综合性研究、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河阳山歌作为张家港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于2012年以分支形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当前来看,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青一代对山歌的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山歌濒临消逝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对河阳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河阳山歌,分析其当前传承与发展困境,并就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陆先银 《教师》2020,(4):37-38
布依山歌文化是布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文章基于此,首先简单介绍了布依山歌,然后论述了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布依山歌的意义,最后就如何将布依山歌文化融入语文诗歌教学中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无数的精神品质,是历史的记录。自古以来,古诗文凭借其深厚的底蕴让一代代祖国儿女备受熏陶。很多经典的古诗文都已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代代传承,人们也应对这些文化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古诗文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其原因在于它有两种美感,一是韵律美感,二是形式美感。故而,完善古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初中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与创新客家山歌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有重要意义。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坚持继承性、民俗性和时代性,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既体现时代要求,又体现客家风情。客家山歌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双文化教育,山歌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以及山歌的市场化运作等。山歌的传承与创新有重要意义,既保存了客家山歌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又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与创新客家山歌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有重要意义。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坚持继承性、民俗性和时代性,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既体现时代要求,又体现客家风情。客家山歌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双文化教育,山歌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以及山歌的市场化运作等。山歌的传承与创新有重要意义,既保存了客家山歌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又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白茆山歌”常用的几个曲调“四句头”、“孟姜女调”等进行音乐分析,认为“白茆山歌”的曲调既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又有小调体裁的特点,从而得出“‘白茆山歌’即是在白茆地区流传的民歌总称”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