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马双艳 《成才之路》2014,(18):71-71
正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与此同时在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还都有一个相同的要求,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同时提倡朗读要自然,不能用矫情做作的腔调来朗读。那么让学生如何朗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指导。下面,我就根据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失败。而在课后朗读要求中,我们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应该说,"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朗读要求已经获得了语文教师的认同,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本文将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是阅读的最主要形式,要加强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学习目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其中诗歌、散文、故事等,它们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如果老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只能是越俎代庖,却并不是学生的个体感悟。如何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朗读新理念?我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探讨。一、优化回读,升华情感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教学时,一  相似文献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啊,人性的教育就是时刻关注着"人"动态变化的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教育。前些时候,我教学的一堂课,更让我坚信:教学,应当目中有"人"。备课与备生的较量:是"不变"还是"万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一直将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做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样的改动,将朗读教学放至了更  相似文献   

9.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这个词语读时语气要重一些,这样才有感情!""这个部分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句话读时声音要响亮一点!"这样脱离语言环境的纯技巧的朗读指导,是现在课堂上的一种朗读指导流行语。学生的朗读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形似感情朗读,实则是拿腔捏调的朗读方式。久而久之,任何文本语言均以这种习惯来朗读,  相似文献   

11.
初中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读出感情,读出特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全面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朗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感情充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确保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朗读活动中。针对培养初中生朗读兴趣,深化初中生朗读感情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课要关注学生,就要心中有学生,曰中有“人”。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但有时,课堂往往不尽如人意。作者结合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认为可从指导示范、提倡自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课堂情有"读"钟,情在读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火热,朗读已受到人们的热捧。对小学生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朗读,是每个语文老师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对此,本文从自由快乐朗读、集体齐声朗读和公平竞赛朗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使学生能在主动参与朗读中找到更多的不一样,获得更多的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丰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一些老师只是空泛地让学生读出感情,或是用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归根到底要回到"读"的方法指导上。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朗读"误区。如何走出"朗读"的误区呢?一是恰当选择朗读的形式;二是加强朗读过程的指导,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三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明确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确理解,让学生有感而发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前提。"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错读一个字,不漏读一个字,不多读一个字,  相似文献   

18.
读《江苏教育》(1997.7)陆伯寅同志《“有感情地齐读”析》一文后,颇有不同想法,现提出商榷。 陆文指出:“齐读容易忽视朗读个别差异。当有的同学已熟读成诵,有的却连读通都有困难,为了使自己的朗读不影响别人的朗读,不影响整体上听觉效果,朗读差的学生或不断跳词、跳句,或只是开闭嘴巴,装模作样,充当南郭先生,以求保持一致。”其实,朗读训练是一动态发展过程。要达到有感情齐读课文,必须经历严格、正确、流利的朗读训练过程,让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朗读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却一直是语文教师觉得棘手的事。他们常常为了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而煞费苦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中善"变",就会给语文课堂增添妙趣,使语文学习更富有诗意,文本解读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改变"浅读"和"泛读"的现象,教师要有根植文本的意识,紧扣文本进行指导。要实现这一点,朗读教学就要体悟文势,紧扣文脉,紧贴文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