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文化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运动,都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相互融合为基础的.中国艺术家为重构自己民族的新音乐文化,在洋为中用的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21世纪该是我们沿着中为洋用的回程走向世界的时代.纵观世界音乐文化史,格林卡在借鉴西欧音乐成果时,坚持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丝绸之路"的"凿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输送新鲜血液,造就多样形态,融合发展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大致经历了秦汉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三个阶段,西乐东渐促使宫廷雅乐衰微,各民族乐器的共存催生了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让更多的音乐形态和形式发挥发展起来,最终极大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模式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传统,势必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差异,然而音乐是交流的艺术,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国学生有着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征,因此在学习和演奏西方音乐时,应把握好与自己民族习惯的不同之处,吸取西方音乐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以便更好的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本文从中西音乐作品对比入手,介绍在演奏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5.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的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音乐课上。大胆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但在课改中,背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仍然普通存在。一、学科特点决定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音乐课程是以音乐为载体来实施教学工作的,离开了音乐这个载体,以其他教学形式取而代之,实际上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就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变味了"。《课标》在表述课程性  相似文献   

6.
欧阳亮 《培训与研究》2006,23(4):114-115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尊重、相互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世界音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梳理,认为“世界音乐”应是全球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与各自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所有音乐。  相似文献   

7.
以“线”性思维模式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音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世界音乐文化。辨析两者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异同,意在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要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同时二者还在相互影响,最后形成一致归属。本文在对于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研究发展为全人类音乐舞蹈,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元化,进而对于社会大众在音乐文化中的形式,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增加对于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8,(6):130-132
当前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大多沿用了西方钢琴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内容、完善钢琴音乐教学体系,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理应担负起教学民族化的重任。在钢琴音乐教学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宣传、投入力度,创设良好的传播环境,借用民族符号、传播主体等选择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钢琴作品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开办"民族钢琴音乐会"等形式,宣传推动中国民族钢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乐曲创作中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钢琴作曲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法碰撞与融合,彰显了民族的时代性。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将彝族传统音乐特征在钢琴组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此以《滇南山谣三首》为小品,对钢琴曲中所体现的彝族传统音乐元素进行全面解析,了解其"中西合并"的创新性,为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诠释与表达提供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乐谱的记谱形式所具备的功能特征不尽相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各有侧重。“曲线谱”记谱,包括汉族地区流传下来的乐谱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记谱,这些乐谱以其简洁明了、易学易记、形象生动等特点,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具体需要,体现了乐谱的备忘录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特别是在隋唐这一举足轻重的历史时期。唐代在各方面都是兼容并蓄的,在音乐上,唐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他各民族的歌舞音乐,并与本土音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型音乐,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大量西域乐器的涌入,使中国乐器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西域调式进入中原,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调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尝试进行了对模块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创作"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展开,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有兴趣去尝试创作,也就成了当前很多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赏"促"创"教学策略,通过以"赏"为线,厘清创作概念;以"赏"为本,了解创作手法;以"赏"为范,辅助创作实践,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需要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原则。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需重视:转变教师观念,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尊重审美规律,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6.
戏曲音乐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在不断地繁衍、蜕变中,它吸收了音乐、舞蹈、诗歌、杂技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形成特有的综合型舞台艺术形式,既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  相似文献   

18.
流行音乐通常是指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并能自己参与表演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一种不需要经过太多严格的训练与雕琢的音乐。当代流行乐坛风起云涌,周杰伦开创的"中国风"音乐独树一帜。这类音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风",是因为它们融入了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包括使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大鼓等,运用民族唱腔,如京剧。这种旋律形式能够引起本民族的普遍共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开展了一系列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其中,1952年苏联艺术工作团应邀参加“中苏友好月”活动,在访华的最后一个城市——哈尔滨进行了为期九天的音乐艺术交流,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在哈尔滨组织音乐活动历时最长、演职人员数量最多、表演形式最为丰富的苏联音乐团体。文章以当时刊行的《松江日报》为主要资料,佐以哈尔滨地方志、档案等原始资料相互论证,对苏联艺术工作团在哈的音乐活动进行考证与梳理,追溯中苏音乐交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长期无文字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通过媒介来实现,如通过服饰图案、建筑样式、口头文学故事、歌曲演唱等。其中,音乐特别是歌曲这种媒介是其实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大花苗古歌的音乐以"自然律"为律制基础,以四声羽调式为族群核心音调。其唱腔高亢苍凉、旋律起伏曲折,歌词以诗歌形式为主,内容包络万象,集中体现了大花苗人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民族信仰和价值取向等,是其族群千年恒守的精神家园。大花苗古歌具有"族群音乐记忆"属性,也正是通过这一属性,使得这个长期无文字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较为系统地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