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提高生存能力以及发展生命的价值。它包括了认识生命、尊重和感受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发展生命等几个方面。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很多应用,具体而言:以生命的神奇为唤醒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命化知识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以生命过程中的挫折教育为契机,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以生命化知识为案例,体验生命的和谐;以生命之美为模板,学会欣赏生命。  相似文献   

2.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以外的生物都只是本能的面对生死,而人却能对生死问题展开意识.生死问题在希腊时期已得到重视,希腊哲学家对生死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影响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构成希腊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常态人生是现实人生,而艺术人生则是理想化的人生。东方式的艺术人生是将艺术拉进现实生活.而西方式的艺术人生则多是轻视现实存在而投向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互促进而发展.但是现实的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过于理性化和体制化,缺乏对学生完满生活的建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唤醒.教育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努力建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观,培养学生重建新生活的能力,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面向现实生活、走向未来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哲学生活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生活的要义在于灵魂的自我赋形,是基于自我教化之上的心灵转向,即把个人引向美善生活的追求。哲学生活内含着与习俗生活的冲突,这导致哲学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窘困。哲学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基本生存空间是大学,哲学生活的守护即对大学的守护。哲学生活传统的微弱与哲学生活的审慎,意味着审慎作为当下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生的生命姿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与质量。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教师在繁忙中困惑,学生在重压下异化。本真的教育生活呼唤鲜活生命姿态的回归,让教师的生命充满个性、理想与闲暇,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活力、自由与梦想,教师和学生鲜活生命姿态的真实相遇才是教育生活之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态度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历史等原因之外,宗教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宗教基本肯定人的价值,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做出一番事业,对死后的情景则不感兴趣,对鬼神也比较惧怕,敬而远之,因而生离死别和慨叹生命的短暂常用来入诗,成为主题。而后者则受基督教的影响,"原罪——赎罪——死亡——永生"等观念深深地渗入人的生命意识中,他们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常有一种"美化死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能把学生生活仅仅理解为学生的日常交往,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之为学生生活。这种理解可以使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可以使教育的各种目的和理想统合起来。当然,美善的学生生活还应被理解为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是一种教育的生活,是一种完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的经典读本,《荀子》的教育思想是以生命为基点的教育,这集中地体现在以“礼”为中心的生命诠释中。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生命价值论以及生命实践论三个方面的探讨,在分析《荀子》的生命化教育特色的同时,阐明其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但人的个体生命反而出现了异常甚至危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剖析生命的本质及人的生存方式和困境,目的是让人类更好地认清生命的本质及规律,从而珍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本质上是基于对生命始源“生生之德”的感恩和报答,它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生重生是祖先崇拜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具体体现在宗庙祭祀中的生命保护、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珍视和丧葬仪式中的生命关怀,其蕴含的“伦理化”生命意识与“人性化”生命关怀可为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及建构合理的临终关怀体系所资取。  相似文献   

19.
生命本质上是美丽而庄严的.但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沉沦于狭隘的个人得失,忽视了生命的美丽与庄严.而在<边城>中,通过一系列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更窥见了生命的庄严,从而达到了审美性生命体验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死亡枕藉的现实历史境遇,阮籍、嵇康对死生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与探寻,突显出他们浓烈的生死意识。在死亡的观照下,阮籍以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否定,甚而走向幻灭的人生,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生命的沉重:嵇康以对现实的抨击反抗却犹肯定人生,希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闲适自得的人生,却以生命的被戕杀为代价,两者无疑都是不幸的。但两者由于其家庭背景、思想和人格追求等互有同异,他们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亦是互有异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触目伤心的死生浩叹;二是对本体生命的眷恋和对现实人生的执著;三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