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有学生问,“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作者为什么不写成“红日”?既然“依山尽”了,此时的太阳应当是“红日”,“残阳如血”嘛,而且“红日”色彩比“白日”鲜艳,可以替换。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值得赞赏,提出的问题也似乎很有道理。课文  相似文献   

2.
不少同志认为“白日依山尽”是写落日,例如七九年出版的几种关于唐诗讲析的读物就是这样: “山衔落日,夕阳西下。”(《唐诗选析》张燕瑾著) “太阳斜落在山角。”(《唐诗小札》刘逸生著)  相似文献   

3.
4.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5.
在《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中,我常听教师将诗中的“白日”释为“太阳”或“傍晚的太阳”;“白日依山尽”为“落日衔山,余辉欲敛”的意思。翻阅教参,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中对“白日依山尽”提供材料如下:白日: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鹊楼》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名篇。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现在都将它解作“夕阳”“落日”,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白日”当是中天的白炽之日。其理由: 第一,在唐以前及唐和唐以后,白日多指中天之日。作“太阳”解的“白日”,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很多人对其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提出质疑:"依山将尽的落日应该是红色的呀,作者为什么将它称为‘白日’?"其实,傍晚的太阳是"残阳如血",还是"白日依山尽",与天气及季节有关,如果云层厚,太阳光过滤得多,就惨白惨白的。如果云层薄,透射好,太阳光过滤得少,就落日如胭。  相似文献   

8.
夏松平 《读写月报》2022,(26):27-29
<正>唐代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的绝句《登鹳雀楼》有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为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就不得不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绝句的时候,诗人只有三十五岁。那么,绝句中的“白日”是“朝阳”还是“夕阳”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白尔依山尽     
龙应台的《目送》里面,提到她的父亲,老年抑郁,渐渐丧失神智。却还记得要教混血的孙儿们“白日依山尽”。这首诗,我爸也教过我。我大概四五岁,坐在他自行车前面横杠上,他推着我,过一堵桥。是下班时分吧,从工厂出发,前方是红彤彤的太阳,慢吞吞地往下掉。家在桥的那一头吗?不知道。儿童尚不曾建立坐标概念,记忆中的家是一个小院子,像地球尽头最后一个小镇,或者动画片里的森林小屋,与世界无往来,也不需要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千峰尽染,层林叠翠。当裸露的山脊披拂绿意,清风拂过山岗,漾起层层绿波,似水粼粼;当鸟雀啁啾,草长莺飞,星河灿烂,蝉鸣蛙叫,孩童扑扇,夏日流萤,我们回忆起——那是湖北黄石国家矿石公园,“矿冶大峡谷”是一道巨大黑色的伤疤,在山谷中默默落泪。它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也是文明对荒野的侵略。在拓荒的高歌中,我们对自然大肆掠夺,长期采矿,使山体疤痕累累、寸草不生,一年四季尘土飞扬。  相似文献   

11.
<正>“殆尽”一词,古今汉语常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斩首及自投河死者殆尽……”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十六回:“兴县地区反‘扫荡’大捷,七百余敌寇被歼殆尽。”“殆”表示几乎、差不多,“尽”表示完、没有了,“殆尽”就是“几乎完了”或“差不多没有了”。显而易见,“殆尽”不等于“尽”。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大师在逝世前。发出的最有力的一问。  相似文献   

13.
资源从哪里来?怎样促进资源在教师、学生中的应用?这是长时间以来困扰教育界的问题。北京教育资源网的“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利用网络传播教育教学资源、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结算、并将资源的评判、选择和采购权交给学校师生等资源使用者的教育资源管理运营新模式”(以下简称“北京模式”)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也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让孩子学习乐器,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据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 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电子琴、手风琴,学琴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时间最长、努力最多的学习活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每天还要挤出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17.
加强山老区美术教育之我见谢义甫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切实加强。由于各地区的历史原因、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学校的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外公十分爱看登山节目,每当看到有人成功登山,总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并对我说:“长大后,你能成为一名登山队员,那该多威风呀!不过你现在这么矮,还不能成为登山队员呢!”我听了很不服气,心想:“有一天,我要登上一座山,让你瞧瞧。哼!”  相似文献   

19.
读“山”     
我从山里来,我的父亲是山里人。我的家乡在那贫瘠的山区——贵州省盘县羊场乡。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绵延的山峰,几个古老的村落便散落在群山之中。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悠悠的柳笛声,扯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走在那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0.
徐紫云  王琪 《江西教育》2006,(12):23-23
省略是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学界把省略分为结构省略(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语义省略(应该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和语用省略(通过语用环境产生的省略)。这一观点开阔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但在具体运用时,却没有很好地结合已有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