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的传媒业实在是太缺乏太需要准确有效的数据了,业内的人想通过它来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业外的人想通过它来了解这传媒业的水是深还是浅,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关于传媒业的数据多年来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难出来,偶有一些零散信息,也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欲信还疑。但这不能成为不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测评出台的理由,因为它会对传媒业的决策等带来严重的误导,贻害深远。真实的统计数据和基于真实数据的科学测评,在竞争加剧,改革深入的今天,尤为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2.
赵:郝总编,您好! 有个传媒界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传媒业就好比是在过一条河,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到一半很多人觉得这条路很艰难,过河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于是想掉转回头。回头发现更可怕的是,又有一大批人正卷起裤脚向这边走来。这个段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不少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和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心态——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3.
毛毛 《新闻世界》2005,(2):52-53
烟波浩森的丹江口水库,水下40米处,就是千年古城均州,在水底已静静地躺了40年.它原来的模样,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淡漠了。然而,关于陈世美的传说故事却一直在它的岸边流传着。一个传说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又能演绎多少个传说?我们无需为陈世美翻案.因为它只不过是虚构的戏剧中的人物。我们也无需为陈熟美翻案,因为陈熟美一生磊落,无案可翻。我们只需让人们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了解一个被人称为陈世美的陈熟美,是个好人。  相似文献   

4.
正1994年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诞生。以后的20年里,互联网在中国的土壤上飞速生长,变革着各行各业传统的运作方式和思维。在传媒领域,自1995年中国国内第一份中文电子报刊《神州学人》的出现,传媒业开始遭遇互联网,经过漠然、注意、疑惑、烦恼、恐惧、敬畏之后,现在已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拥抱融合阶段。传媒业20年沧海桑田,一切的核心便是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将原本因时空局限性而分散、孤立的个体通过互联网这一纽带串起来,每  相似文献   

5.
大凡一提到新闻,对这个行当多少有点了解的人,马上就能想到新闻有一条命,叫真实。这既是人们在实践上的体会,也是教科书上的说法,通常的表述是: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和真实,真实和新闻,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总也形影难离的东西。新闻界在传播真实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同不真实较劲,向假新闻出手。不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毫无疑问。但笔者同时也以为,这个命题准确,但不全面。如果从量化的角度来衡量,是只说对了百分之五十。因为新闻还有一条命,它不像真实那么显眼,因此被人们忽略了,这条命叫做新鲜。新闻有两条命,…  相似文献   

6.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浩如烟海的档案里。藏有许许多多的珍贵档案。这些珍贵的档案.对于档案人来说。司空见惯。但对社会公众来说。要见它一面。要感受它的珍贵.却是不太容易。本栏目将每期推出一些档案珍品。以示社会公众。让大家一睹为快.一读为悦。  相似文献   

7.
杨闻宇 《今传媒》2005,(7X):39-39
近日闲时,在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文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者,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十二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者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也太不够意思了,周作人和胡兰成的书是精装的,而鲁迅的书是平装的。排放在一起,我看了很不顺心。我想,了解这三者的人,也会有同感吧……(周作人)在总结自己80年的历程中,仍然坚持说自己一生在为这个民族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8.
齐琦 《传媒观察》2007,(3):14-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传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新闻媒体在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同时,其公信力也在接受着考验。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的传播产品,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对于“您认为新闻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面貌”这一问题,上海市民的回答中认为“完全反映”的占2.9%,“大部分反映”的占47.8%,“反映了一半左右”的占35.4%,“反映了小部分”的占13.3%,“完全不反映”的占0.6%。即有97.1%的人对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世界面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怀疑。这些数据着实让一向自诩权威性强、公信力高而在新闻媒体中独树一帜的报纸汗颜。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报如何在诚信危机的泥潭中脱身?  相似文献   

9.
葛永庆 《中国索引》2005,3(3):52-53
“中国索引学社”是中国索引学会的前身。它于1988年开始筹建,1989年9月成立。后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中央民政部批准,改名为中国索引学会,于1991年12月24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学社筹建前后不足3年,但它引起当时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这就为后来成立中国索引学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这方面情况,似乎了解的人不多。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社筹建经过,也算为学会的成长发展留下些真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赵:郝总编,您好! 有个传媒界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传媒业就好比是在过一条河,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到一半很多人觉得这条路很艰难,过河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于是想掉转回头.回头发现更可怕的是,又有一大批人正卷起裤脚向这边走来.这个段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不少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和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心态一一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实在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是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人们可以通过新闻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各条战线的人民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感知整个社会的脉搏,倾听社会前进的脚步声。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带给人们不可靠的信息,那么,新闻在社会上特有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就会扼杀新闻事业本身。所以,真实对于新闻来说,就像生命对于人那样宝贵。  相似文献   

12.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3.
电视(或更早出现的电影)为纪实美学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只有这种时空艺术才使全方位意义上的纪实成为可能。电视纪实让人们能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以真实时空中流动的事件来结构作品。 德国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中说,纪实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主要功能,即:纪录的功能和揭示的功能。揭示总是包括在纪录之内的,但纪录则不一定需要揭示。 这里有必要提及人们熟知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的一段话。他说:“只有通过天天如此辛苦而反复地工作,才能真正了解纪录片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国的很多领域内出现了“实名制”呼声。人们的初衷是.通过实名制.让贪官现形,让票贩子绝迹.让网络犯罪者露出真面目.让失信者守信——实名制,背负着太多人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和对诚信的渴求——因此甚至出现了一些盲目迷信“实名制”的人和部门.他们对自已顿域莫须有地担忧因而提出了“实名制”.仿佛.“实名制”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而说到底.实名制仅仅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它可以治标.不能治本。也许,对它的期待越多。失望也会越多。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播的技术革命的研究.我们往往局限在传播学的视域之下.这其实正是我们对于传播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缺乏前瞻性和诠释力的重要原因。传播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因动”产业(借取“自变量”、“因变量”之意),因此.不了解技术革命对于传媒业的上一级社会构造的影响及其特点.就无法深刻理解传媒业演进的社会逻辑.本文的探讨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缘由。  相似文献   

16.
因调研一个全国性少数民族新闻方面的项目,有幸获赠白润生教授《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一书,回去后翻开第一页便被深深吸引和打动.连续几天读罢,有一种酣畅涌动胸中。有意味的是.该书是一本教材性质的史书,但它却能如此打动人,令人久久回味。因此。我很乐意将这部以全新角度编撰而成的“巨著”推荐给同行及广大读者,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它了解中国新闻发展的全面、客观、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5):135-137
艺术中的“真实”问题,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似乎说不说已无关痛痒。可转而一想,牙老了,却不掉,必有其不掉的道理。依我看,“真实”就是这么一颗“老牙”,不想不碰不痛,越想越碰越麻烦.麻烦的是,似乎搞不懂它究竟是个啥“玩意儿”。用句专业的话说,是“真实”的属性不甚明了. 往往,越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说起来才越有趣.容易说清的问题,就容易让人觉得没味道。恐怕,这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理由. “真实”,在影视理论和创作中,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也是一个时常被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我无心引发或继续这些讨论.因为我觉…  相似文献   

18.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加成市版主编傅加特提出来的新闻定义。这一说法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可谓独树一帜,集中代表了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超常性、趣味性的追求。目前,国内新闻界对这一定义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其实,这一定义在新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它将受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早期的传播理论中,有所谓的“子弹论”,认为新闻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只要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子弹论”风行了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和事实都证明该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  相似文献   

19.
政企不分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独立性不强的统计管理体制,极易造成地方统计数据被干扰。现在国家统计局变革数据生产方式,让基层企业联网直接报送数据,可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但完全沥去数据水分,仅变革统计数据生产方式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要想了解中国的新闻漫画,就不能不先了解华君武。果然,预约采访时,电话那一端传来华老慢悠悠的声音:“采访过的人很多了,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的读者,一批又一批从读者中成长起来的作者、画者.谁不想多听听老前辈曲折、坎坷、成功、成名的故事。也许是我们代人请教的诚意,华老松口了:“天这么热,你们还要来,那就随便聊聊吧。”3个小时过去了,华老侃侃而谈.依然是慢悠悠的话语,却震撼肺腑,激荡人心。只不过是一幅幅漫画,却像一颗颗子弹,让敌人胆战;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丑恶、善美。华老似乎很满意与我们的“闲聊”,乐呵呵地说:“我很高兴,今天讲了一些我从来没有讲过的想法,有些是头一次讲给人听的事。”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敬意.笔下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应该把华老的故事讲给我们的读者听.主题是华老用他70年的漫画生涯定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