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上海著名交际花陈素芬因情在旅馆自杀。对于这起悲剧,全国许多报刊进行了大量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不同媒体报道的引导下,社会民众对陈素芬之死争论不断,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空间”,并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报刊为主的新闻媒体对陈素芬案的报道及其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大众传媒在民国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和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该文以陈亦明案为切入点阐释了公众人物的概念以及公众人物名誉权的特殊性,阐述了公众人物名誉权与舆论监督的冲突以及解决这一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中国博客网站侵犯名誉权一案体现了当前博客发展过程中博客与名誉权的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揭示引起纠纷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对博客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水变油”在科学界及整个社会造成的混乱由来已久,而由此引发的一桩历时11个月的名誉权官司终于有了结果。1994年3月20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哈尔滨洪成新能源膨化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成状告原物资部燃料司副司长严谷良一案作出终审裁定:王洪成“水基燃料”至今未进行科学鉴定,王洪成告严谷良发表文章侵害其名誉权证据不充分,驳回王的上诉,维持原判。至此,所谓“水变油”名誉侵权案以原告方王洪成的败诉告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全国首例QQ签名侵犯名誉权案,分析了此类网络名誉权侵权与以往博客侵权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侵权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分析该案件。为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策划作为新闻产品生产链中的一个重要前置环节,越来越为新闻业界所重视。新闻策划需要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报道的出新出彩,是一项既要讲究“求真”艺术,又要讲究“求新”艺术的新闻业务活动。然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策划的“求真”与“求新”之间并不总是能保持和谐统一,有时也会出现二律悖反的情形,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出新出彩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当前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全新传播环境下,新闻策划中如何做到兼顾“求真”与“求新”双重诉求,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7.
专业探索是高中生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选择专业对未来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以“走进大学感知专业”为主题,以导学案为导引的高中生专业探索实施策略,分析总结了此项活动的实施效果,反思了这类型活动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中,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的冲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名誉权的侵害具有特殊性,因此,一般不适用现行的民事和刑事法律救济。现有法律对学生名誉权的保护不完善,这会严重危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侵害学生发展权。因此,必须完善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的法律救济机制,建议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然而,一些传媒却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新闻的平衡原则。那么,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衡?文章认为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采访中,做到“主我”与“客我”意识相协调,是保证新闻公正平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判决不公、报道不当等原因,出现了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判决的现象,甚至"媒体审判",具体案例有云南李昌奎案及赛锐27刀捅死女孩案、药家鑫案及药父诉张显侵犯名誉权案、彭宇案翻案及小悦悦案等。这对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是很不利的,会产生超越监督界限、增大法官压力,引起舆论争议、浪费优质资源,损害司法权威、降低司法公信力等危害。网络干预的始作俑者是司法不够公正,并且网络的力量确实帮助部分受害者获得了公平,但这并不能说明网络干预就是完全正义的。司法判决的唯一依据是且只能是法律和事实,要减少网络舆论对司法判决的干预必须从源头做起,需要每个司法工作者都做到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失实侵权的举证责任不应当“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的内容基本失实是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的重要前提 ,由原告还是由被告提出证据证明新闻是否失实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实际作用非常重要。为使新闻舆论监督正常展开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 ,应当由原告对侵权主张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导”就是指导、引导,是方向和方法;“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要求,是目的和形式;“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新课改要求应把传统的“教案”变为“导学案”,这既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本文就导学案和教案二者之优劣做一浅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导学案编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这学期我校继续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是教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而精心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一系列课堂学习活动组成的方案,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是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导学案”理念科学,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宣传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仝欣 《华章》2012,(26)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公器,本文探讨了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公共意识内涵,分析了“公共意识”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阐述了媒体新闻报道在“公共意识”构建中角色,提出了媒体新闻报道应是促进中国特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传播效果的大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学历案是学生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抓手.学历案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这三个核心要素,以“学会什么”为出发点,以“学会没有”为落脚点,来设计“如何学会”的活动,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学生管理包括众多方面,其中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是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支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这一观念,并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创新”这一灵魂作用。一、如何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1.学习“起因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包含“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客体”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客体。他们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体引起主体的反应,制约着学习的目标、态度、方法和效果;一方面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  相似文献   

20.
与一般人的名誉权相比,公众人物由于其具有公共利益性和公众兴趣性等特点.其名誉权应受必要的限制。它是人类社会自然属性的根本要求;是基于宪法价值的判断;既是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权利”对“权力”的制衡:是维护民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表达自由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民众“话语权”之需要。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必须坚持人格权保护优先、维护公共利益、容忍正当舆论监督和差别对待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