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堂往往就像一台小型的联欢会,说、学、逗、唱,花样百出,学生好像也学得兴致勃勃,但课上完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从这样的语文课上学到了些什么,除了懂得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他们真正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多少。那么,如何摒弃课堂上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阅读教学也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文本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3.
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指向文本的解读,而是通过文本的解读指向语言能力的培养,文本是用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文本解读要考虑到文本自身、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写作背景和读者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新学期伊始,学校语文组里听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课老师在每堂课都努力体现出语文的课改精神。认真听课之余。真让人受益匪浅。可大家在评课时也发现存有偏离语文课改精神的问题,存在剑走偏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解读、研读的缺失,或者说是对文本语言本身品味的忽视,的确值得反思总结。通过阅读教学书刊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抛弃甚至贱视文本(课文)教学的倾向。这种对文本的解读、研读的缺失,大而言之,即是语文课堂里的语文性的丧失。改变此不良现状。那就是要防止矫枉过正。强调语文课堂的语文性.重点表现在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甚至是提倡“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挥笔疾书,忙于记录。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能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吗?从最近几年高考中文本阅读得分率的“居低不上”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不是“授之以渔”,更多的是直接“授之以鱼”,学生并没有掌握阅读文本的一般性规律,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掌握了一些零星皮毛罢了,积累的是文学知识,却没有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怎样来界定?这就涉及到如何解读文本意义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应做到主客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指向文本的解读,而是通过文本的解读指向语言能力的培养,文本是用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文本解读要考虑到文本自身、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写作背景和读者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9.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呼应、认同、体验,它的产生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精神上,是不可言传的,它以精妙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 相似文献
10.
崔峦先生早就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由此看来,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均需关注,只讲内容不讲形式,就会条理不清、杂乱无章;反之,则会空泛无物,缺乏生动。那么,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应当在文本的言语表现形式方面教给学生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高考中有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整个阅读分值也占据整个高考语文分数的大半壁江山.然而,当下的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也一直被学术界病诟,一线教师因缺少必要的解读方法,苦苦尝试却效果不佳.笔者多年来也对阅读教学做过多种尝试,有过失败的伤怀,也有过成功的喜悦,虽说现在取得一些收获,但是还要在前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据我探索得到的经验就是"得法""有度""有效".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三者多元的情感体验,还应引导正确的文本解读与价值认同。阅读的过程是语言感悟的过程,是言语训练的过程,更是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理应在丰富学生言语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受功利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语教学中过度定量化、技术化、精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为制造“标准件”而设置统一的目标模式;教学进程中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意贯通、浑然一体的本,极力探讨所谓的微言大义;教学评价时妄图充当本解读的权威,以非此即彼的二元阐释和直奔主题式的明确宣示取代学生获得原汁原味的阅读权利。片面地追求精确化的教学无疑是将语教学进一步引向死胡同,它妨碍了学生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学生审美感觉的钝化。在阅读教学中倡导适度的模糊,是引导学生回归学欣赏、获得个性阅读的固有真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老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引导学生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体验、领悟,具体可从引导感悟阅读、个性阅读、课外阅读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是“读懂”。只有读懂,学生才会具备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读通和读好文章的问题,而是要以读懂为最终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读懂一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改革一直是十年课改中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之一,阅读教学中教师该不该讲,怎么讲,十年来,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共识,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作为一种梳理,希望能引起读者朋友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