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人制度是行政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可以简化诉讼程序,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案件审判质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第三人的确定应当结合适用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据此确定行政诉讼的第三人资格后,可以围绕第三人制度的目标功能,对第三人概括分类。由此,诉讼第三人的分类应采取利害关系和诉讼地位的二元标准,分为:独立第三人、准独立第三人和事实关系第三人。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定标准和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定标准和范围是理论界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 ,阐述了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定标准和范围都应以设立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目的为指导思想 ,并重点论述了行政机关作为第三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概念、特征、参加诉讼的几种情况,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区别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行政诉讼第三人能否进行二审诉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类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行政诉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时间较短,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概括的行政诉讼类型化格局。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行政诉讼实践,确定科学、合理的行政诉讼分类标准。并使行政诉讼类型化,以实现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制度是行政诉论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自己合法收益不可娃少的一项诉讼制度。我国一九八九年颁布的《中华人氏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也作出规定。但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法学界对第三人制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甚少,本文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意义、概念、特征、范围及其在诉讼中地位、权利、方式等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或种类问题是行政诉讼第三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立法中也没有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有不同的做法,缺乏统一的标准,亟待完善。从基本原则、标准等方面对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界定作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作出较为科学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组织。本从这一规定出发来阐述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特征、诉讼权利义务及种类等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为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有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规定,有必要结合行政审判实践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是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只有结合行政诉讼的特有性质和核心任务以及人民法院的裁判方式,准确理解“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利害关系”“行政机关能否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等基本理论问题,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人分类是研究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在分析与借鉴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根据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利害关系的程度,从理论上将行政诉讼第三人分为与被诉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和与被诉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之第三人。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认定,一直是让行政审判法官感到困惑的问题,同时,这也带来了司法尺度上的混乱.本文立足于行政审判实践,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认定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保护进行阐述,将行政诉讼法修正前后有关第三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结合实际案例,对行政诉讼立法完善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业已启动的诉讼程序中依法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为诉讼第三人,确认诉讼第三人必然会受到本诉的制约,而立法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如何确认只有粗略规定,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这与行政审判客观上要求对相关各方利益做出公正裁断的矛盾十分突出。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应结合行政实体法运作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外延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及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变化的可能性,综合判断,区分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任燕妮 《华章》2007,(12):99-99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20世纪以来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阐述了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内涵,介绍了有关国家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并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结合我国本土情况,提出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中原告和第三人举证时限制度是行政诉讼举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益、保护原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等。我国立法确立这一制度较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进行重建。重建时应当明确规定法院指定原告和第三人举证的最低时限,将原告和第三人举证时限的终点规定在一审法庭调查结束前,同时把“正当事由”加以明确化,严格限制在二审中延期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着眼于此,以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现状,便于为构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提供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立法关于证明标准之规定遇到了许多现实难题。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与案件性质及对公民、法人权益影响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在行政诉讼中设立多元的证明标准体系,包括优势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和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8.
证明标准是诉讼中与推定和自由心证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确立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应考虑诉讼模式、行政诉讼的目的、审理对象、举证责任、审理程度、案件复杂程度以及国际上的通行作法等因素综合确定。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应是盖然性优势标准 ,这一标准又可分为一般盖然性、确信盖然性与必然盖然性三种优势等级。对原告与被告以及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盖然性优势要求不同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20世纪以来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我国还没有确立行政诉讼类型化,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的贫困化和司法实践的无序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方法论上未能从理论和实践相区分的角度认识行政诉讼类型化。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这种区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来建构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化。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作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的途径之一,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在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方面的建设较为迟缓,使得行政诉讼在发挥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方面存在缺陷。随着我们国家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司法机关作为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机关,对于行政诉讼的审查也正在逐渐的发生转变,从多元的角度构建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针对不同的行政诉讼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