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大学物理课程的文化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物理的基础地位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受重视程度正逐渐下降。反审大学物理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化品性的严重缺失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加强课程的化品性建设,坚持科学内核与化品性并举的原则,将有利于大学物理课程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应具有坚实的科学内核,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化品性。近年来,大学物理的基础地位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被重视程度正逐渐下降。反审大学物理课程,大学物理科学内核的干瘪无活力以及化品性的严重缺失应是其主要原因。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应以科学内核与化品性建设并举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教师》2016,(26)
文章论述了大学物理教育中物理文化的建设,并联系当前的大学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物理文化的构想,提供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使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对物理文化的传播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史是人类探索和认识物理学现象、规律发展的历史,对形成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能够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造力,对活跃大学物理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海萍 《文教资料》2008,(17):160-161
追问并反思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可见其关怀品性尚存缺失,究其原因,与创业教育相联系的教学方法论、社会本位观、"象牙塔"地位等是客观的影响因素.文章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关怀品性进行意识思辨,指出落实"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利益的意义突出;而在具体措施方面,也应该结合创业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推进教育合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论教育学的文化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每一环节均渗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与价值。从文化视角出发审度教育学,我们就能对中国教育学的根本问题与特有现象形成比较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中国教育学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品性。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性得以建立的基础与前提。中国教育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在于其对文化伦理的重视与推崇。同时,我们还要形成文化比较的视野,使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分析大学物理与物理学史教学现状,讨论大学物理和物理学史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物理与物理学史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探讨。认为大学物理和物理学史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M onk 和Osborn e建议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末考试结果分析显示, 物理学史融入教学的实 验班, 其平均分高出控制班2. 84分, 高分段的人数也更多, 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未因物理学史占去部分上课时间而降低, 反而好于控制班.  相似文献   

11.
教育使人之为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便是使人过一种有丰富意义的积极生活.然而随着教育之人文性、当下性、教化性、自由性的消失,教育出现了现代性的危机,失去了它应有的品性,如何让教育丰富鲜活起来,如何重建这些教育的应然品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阐述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大学物理教学所具备的双重功能。即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功能,以及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发扬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基本品性,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15.
论教育实践的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是实践活动者经历的内心体验。“回到教育实践本身”是现象学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可以恢复教育实践本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命性,而且可以明见教育实践的本质,体悟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藉以现象学直观,卓越的教育实践呈现出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品质。然而,附庸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实践不仅遮蔽了教育实践的艺术品性,而且丢失了教育实践的人文意蕴,使教育实践走上了“祛魅”的历程。现象学教育学呼唤教育实践之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与回归。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及其目标,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并时多元文化教育下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及其培育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自然美是自然在人类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是领受了虚拟的文化品性的结果。当虚拟的文化品性上于隐性层面时,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共同美;当虚拟的文化品性处于显性层面时,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差异美。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场域里的相遇和交往。技术化向度、功利化思维和边缘化危机导致教育实践人文品性的迷失和沦丧。现象学教育学主张"回到事实本身",基于个体体验的理解和关注情景分析,以彰显教育实践的人文品性为旨归,呼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教育实践人文品性的守望与回归有赖于关怀内容转向"面向学生的实践",关注焦点转移到"基于对学生体验的理解",观照视角转变为"共享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非物理专业的工科学生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存在着种种障碍,结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大学物理学习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