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2.
辜氏文化思想对国内学界的影响主要有四:一是引发了国内新旧文化之争,使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股思潮一直紧随中国现代化进程;二是增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三是启发国内学界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反思;四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介与传播。并且,还应将辜氏思想纳入当代新儒家的视野中,结合儒学现代化、现代性反思等时代话语,挖掘辜氏文化思想之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身处在新旧嬗递的社会转型时期,受时代风尚、文化思潮以及个人生活遭际等因素的影响,其词作始终坚持女性文学创作立场,于词学意识观念、题材表现范围、词风意境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样貌。吕碧城词的新变,体现了清末民初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时期的新发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如何对待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是中国要实现近代转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在思考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上,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时常纠缠交结在一起,由此引起了思想界调和与激进文化观的相互论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论者认为,东西文明之间是优劣之别,是新旧之差,"断然不能相容",要迎新则必舍旧。而以杜亚泉为代表的调和论者则认为,新旧"不过一程度问题",可以调和。激进论和调和论各有利弊缺失,但都是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近代文化转型的努力,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5.
吴梅作为清末民初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文人,其婚姻观、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思想的进步性表现为同情当时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女性,对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深刻批评,且较早涉及女权问题的探索。但作为旧时代的文人,他仍然将女性的不幸归结为刚刚萌芽的自由恋爱,体现了其婚姻观、女性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历程中调和论占重要地位。李大钊调和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调和思潮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兴起是近代妇女解放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失败,从大的国际环境看,与各国选举制度的局限以及英美等国女子参政运动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从国内来看,在男权主导的民初社会,各界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女子在参政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还有女子参政运动本身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这场伟大运动的失败.但其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思想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步,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小说分类是在中西文化对撞、新旧思维和审美意识冲突中艰难完成的,经历了由单一的题材分类到多角度的形式分类过程,其间出现的“正格”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说分类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小说自身,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期,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中国大地上萌发,湖南成为力倡这一思潮的省份。湖南的军国民思潮于清末兴起后,在民初成鼎盛之势,风行湖湘大地近三十年;内容涉及学堂军事、学校体育、童子军建设等多个方面,促进了湖南的体育改革与教育近代化,对加速湖南思想启蒙及改易士风民气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章士钊、杜亚泉对“新旧调和”有很系统的理论论证,他们辨析了东西与新旧、是非与新旧的关系,界定了“新旧调和”的含义、原则和方法,并援引进化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虽然他们的认识也存在缺陷,但并非一味复古,也非排斥新思想,而是主张以重视实践、自由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思想化问题,所以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进化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以民初文学本位观和钱穆、余英时等人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考察民初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新报》,可以发现民初文学表现出凸显文学"小传统"的内源性变革特征。从历时性看,民初文学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从共时性看,民初文学的结构形态表现为新旧文学体系的融合体。就小说而言,其历史演进使小说文体从"小传统"变为"大传统",而与"五四"新文学这个"大传统"相比,以通俗小说为主体的民初小说仍然是"小传统"。  相似文献   

12.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历史解剖的横断面,在开放性系统中以断裂性视野关注新旧文人"当时当地"复杂、焦灼的心态、传统文道观念"影响的焦虑"、私人交往等偶然性因素的参与等,重新思考林纾新旧身份认同的矛盾、尴尬及新旧之争的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经济救国思想中,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商战思想,而对工战与农战思想的研究只是有所触及。工战思想大致产生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末工战与商战等混同,这是国人的主流认知;而到了民国初年对之则更加重视,"工战时代"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工战思想的产生,乃列强侵略的激发所致;民国初年国人将工战与教育联系起来,强调发展教育对工战的基础性作用。戊戌维新时期,农战思想渐有抬头之势,20世纪初得到了相当推展,民国初年则广泛存在;出于农战的需要,国人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传播西学、发展教育、完善管理及一些具体措施;农战思想在清末民初由抬头走向风行,与当时的重农思潮有关。总之,无论是工战思想还是农战思想,在清末民初都广泛存在。由兵战到商战,再到工战、农战,直至学战,构成了近代中国完整的救国思想链;工战、农战与商战一样,乃近代中国经济救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作为清末民初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体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清末民初的体育教育。从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到后期受英美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感染,从"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客观需要,再到"完全人格,终身教育"的主观探索,蔡元培体育观的转变也代表着清末民初体育教育的发展脉络,由出现萌芽再历经转折,体育教育最终向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前后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剧烈,反映在社会风尚领域内的急剧变化,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其根源在于西学浪潮的冲击和崇洋思潮的兴起。其动力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致使新旧社会风尚相互冲击,起伏跌宕,交织呈现,显示出时代精神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梁启超以他们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演,民国以后的种种活动,成为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及民初思想、学术界的代表.他们以等身的著作,代表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康有为成为了经今文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了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学术的殿军,而梁启超则成为清末民初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又是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吸收者、传播者.正是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多种文化相撞击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生发展与清末民初刚刚兴起的近现代出版业相辅相成,与商务印书馆一部分文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潮休戚相关;在那个新、旧文化激烈撞击的特殊历史时期,商务编译所应时捕捉文化新动向,并对其堪编的刊物《小说月报》等杂志积极推陈出新;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劝学所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始建于1906年,1923年被县级教育局替代.其成员之一———劝学员,负有提倡新学、筹集款项之责任.然在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的背景下,劝学员的活动时常受到地方旧式学界和政府的阻挠与破坏,这就使得地方新旧学界之间、官绅之间冲突不断,而冲突的产生乃与清末官绅对公共资源的争夺、新旧学界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清末的政治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戊戌时期世界主义主要是消除与化解中西、新旧界限,打破保守、封闭的思想藩篱;五四时期世界主义主要是削弱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反对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兴起的世界主义思潮,希望将中国的"大同理想"融入世界主义,对世界永久和平做出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先秦集诸子大成的儒家大师,关于其人其学的研究在清代大盛.而到了清末民初,则呈现出不同的面向.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历史巨变背景下的,不同“荀学”研究作出初步的分析与探索,以展现出此时期研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