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问式评课是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追问式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其主体是授课者和观课者双重主体;其形态是评课主体间基于平等地位,建立协作关系,开展深度对话;其路径是由教学事实追溯教学理念.追问式评课作为发展性评课的实践范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一种是“帮扶式”评课“。帮扶式”评课主要是针对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评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要细心指导,持帮扶态度,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有一位教研组长是这样组织评课的,首先,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其次,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都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对其提出了各方面的严格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最后,根据大家评说的意见,组长归纳出值得肯定的一面,重点指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执行的过程要求,确保他们的提高能够落实。结果,在他的教研组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帮扶式”评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种是“问答式”评课。教研组评课老师再表述意见:可以是对授课老师自评的赞同或是反对;也可以对授课老师提问,请授课老师回答,在与授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是授课老师在听取意见后,对所提意见讲述自己的认识与态度等。这种评课促进了授课者与评课者面对面的交流,使双方在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受到启迪,得到进步。三种是“争辩式”评课。例如,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复盘式”评课,就是指以类似于棋手“复盘”的方式,以回顾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评议的活动过程.与围棋的“复盘”一样,“复盘式”评课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活动、反馈、小结等)或相关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一一呈现出来,让执教者与评课者对其优劣得失展开针对性的剖析品评,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个活动如果有教育专家参与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将会更快.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评课往往只有评课者的他者视角而没有被评者的教者视角,且形式单一无合作。而“复盘式”评课,以教者为主体,汇聚集体智慧,搭建研究框架,探求研究节点,提升教学效度,集教学叙事、理性分析、行为指导与实践重构于一体,把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引向目标落实,使评课有了具体的抓手,有了明确的指向,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评课的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5.
评课是幼儿园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它是进行园本培训的重要途径。若想有效地发挥评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做到四定位,即评课者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评课内容定位为基本维度与核心话题并行;评课氛围定位为民主平等对话;评课过程定位于价值中立与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6.
追问式评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评课形式,是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事实到理论的图示,有效突破了当下评课人点评、执教者接受的单向评价、静态评价的局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文评课往往只有评课者的视角而没有被评者的视角,形式单一且无合作.“复盘式”评课以教者为主体,汇聚集体智慧,搭建探究框架,探究研究节点,提升教学效度,集教学叙事、理性分析、行为指导与实践重构于一体,把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引向目标落实,使评课有了具体的抓手,有了明确的指向,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评课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宗颖 《学前教育》2011,(10):26-28
现在提及“评课”,我们教师都会自觉地改称“议课”。细细品味“评”和“议”之间的差别,这里蕴涵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课态度。“评”是单向的,带有高高在上的主导意识,是以评判结果为根本目的;而“议”是双向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互动,是一种集思广益式的探讨研究。反思目前教师评课现状,“评”的意识仍占主导地位。在被评者看来,评课是为了甄别其教学能力的优劣,当触及问题时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用新课标的对话理论来考察,会发现许多标举印证新课标理念的所谓“对话”,恰是对阅读教学对话理论的误解。一、“言说”权的维护不应以“倾听”权的丧失为代价权威人士在评论2000年《大纲》和2001年《标准》的差异时指出:“《大纲》主要是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倾听’权,《标准》主要是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说’权。”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言说”权的维护决不能以“倾听”权的丧失为代价,《标准》也没有那样认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对话”这一“三个主体”间多向度的言说和倾听,在许多执教者和评课者、甚…  相似文献   

10.
英国职业院校听课和评课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职业院校的听课和评课制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发展,重视听课后的反馈环节,强调经验共享。我国各职业院校应借鉴这一做法,将听课和评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提倡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进行民主对话和交流,最终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评课文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评课目的定评课形式 龚建荣: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的更新,评课的形式、评课的标准也随之在不断变化。目前评课的形式很多,比如有同课异构式评课、对话式评课、互动式评课、诊断式评课、跟进式评课、直接式评课等。  相似文献   

12.
评课作为基础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方式,存在许多误区。以云子老师公开课的评课为个案,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的评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反思云子老师公开课的评课,我们呼吁应该重新确立公开课的标准,转变评课的方式和着眼点。评课应该是对课的对话式理解,而非对教师的单向式批判。  相似文献   

13.
将围棋中的复盘用于评课,通过“复盘”、研讨及评与教之间的对话,反思、研讨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认为“复盘式”评课,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打造精品课堂,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和学生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育评价的理念。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N4"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为此,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转到以“评学”重点,评课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解剖课堂,以学生的学、参与及互动情况来检验、改进和促进教师的教,这才是评课的真正目的。作为评课者,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评课活动中入木三分者甚少,隔靴搔痒者太多。尤其对某些重点校的“名牌”、“领导”、“新秀”,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教师,更是溢美之词满天飞。甚至对教学中一些明显的缺点错误也不敢直言。难怪有些老教师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这种隔靴搔痒式的评课,究其原因,除了庸俗社交作风的污染之外,同某些观摩课的组织者和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标准”式评课有被当前流行的“理念”式评课取代之势。“标准”式评课既有客观性和可比性,又有机械性和片面性。“理念”式评课既有开放性和人文性,又有主观性与不可比性。“矛盾”式评课则能兼顾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体现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以学习共同体为视角,构建职前英语教师听评课模式,以期提高其听评课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认为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去个人化实践—评课互动与反思对话—改进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构建学习共同体听评课模式,能够改变教研态度,强调教师合作,提倡反思对话,扮演多元角色,提升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亟需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以思辨为特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致力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建设性突破。教者要通过构建主题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思辨性对话,优化对话策略,通过质疑批判式对话、情境推理式对话、梳理探究式对话引领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有逻辑、负责任地表达,让思辨性对话成为助力理性思维软着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胡健 《湖南教育》2006,(10):17-17
一种是“帮扶式”评课。“帮扶式”评课主要是针对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评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要细心指导,持帮扶态度,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有一位教研组长是这样组织评课的,首先,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