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在新的“修订稿”中:把“双基”改为“四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从动态上看,是过程和经历,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不断地尝试而获得.时间越多,获得的经验越多、越丰富,并且后继习得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或丰富或修正或淘汰先前经验,呈动态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谈起实验,我们自然会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产生联系.其实,数学的发展与学习也离不开实验.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也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儿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指出“抽象的道理很重要,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育界非常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有效”即能够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有效”与“无效”相对,某种行为是否有效果.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判断.因为从时间上看,有长效与短效之分;从效率上看,有高效与低效之分;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触动学生的心.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对某种相同的情景或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变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口语交流,辅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学生在以静态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会感到单调、乏味,注意力容易分散。从刺激——反应的心理测量效果看,动画最强,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计算机的演示,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过去的教学方法是用图解分析题意,本来是运动的,却以静态的图出现在黑板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可以使两个物体(人或车)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将题  相似文献   

6.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然而,“数学美”究竟美在哪里呢?数学美反映在对简单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的追求上.高中数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数学美的资源.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能力,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数学素养,使人变得更富有知识、  相似文献   

7.
人教A版《数学》主编刘绍学教授说过:“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从课堂教学看,概念课是在原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系统,那就应该以类比和归纳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使概念导出自然、水到渠成,这应该成为概念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激活”,是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指对神经系统或有机体进行刺激而促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在现代语境中。“激活”关涉到“人”的时候,一般是指在人的心灵或生命当中沉睡着大量的潜能和智慧.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其活跃、激扬起来,从而使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有些数学问题,从表面上看,几乎与数列没有任何关联,但仔细观察其结构特征后又可发现,题中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特征式“a+b=2c”,这时可联想并构造等差数列模型、巧妙地引入“公差”,使问题快速获解,本文略举数例介绍构造等差数列巧妙求解几类常见的非数列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些数学问题,从表面上看,几乎与数列没有任何关联,但仔细观察其结构特征后又可发现,题中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特征式“a+b=2c”,这时可联想并构造等差数列模型、巧妙地引入“公差”,使问题快速获解,本文略举数例介绍构造等差数列巧妙求解几类常见的非数列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环境的不断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如果环境的刺激是良性的,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积极的。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认为良性的课堂氛围是由“快乐氛围”、“思辩氛围”、“整合与反思氛围”三者有机构建起来的。用“快乐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快乐氛围”首先来源于对要以伙伴的身份使自教学尊进行适当的引以此表达我对学生的欣赏,使学产生乐于与教师一道其…  相似文献   

12.
美与数学     
表面上,学习数学就是解题、解题再解题,显得非常枯燥无味.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当你细细品味慢慢体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数学非常美而且美得妙不可言.有的同学不禁会问:数学美在何处?请看数学所体现的美.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就开始了对“质疑·探究·构建·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围绕目标,认真开展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构建、拓展”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对“合情推理”的理解.一、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合情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单方面地强调演绎推理,使学生看不到数学发生、发展的一面,只看到数学形式化的内容,枯燥而无味.通过对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学习与掌握,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建构的科学、合理性:一方面,数学知识的产生完全符合每个人的认知规律,它的产生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归纳、类比等常用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演绎推理严格地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误区之一:“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一,“巧解”往往有其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个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许就会使之完全丧失其解题功能。因此,“巧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常言道:“熟能生巧”。“巧”必须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才会产生,这就说明了寻求基本思想方法的重要;第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会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思想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16.
技术走进数学,应立足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从认知角度看,图形计算器带来的是生动形象的数学,其多元联系表征优势、亲身实践操作特点等,都对数学理解产生重要影响;而手持特性能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学生习得“现实的数学”的同时“发现数学”,让数学研究变得“随时随地”.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使用图形计算器推动数学学习从理解走向发现.  相似文献   

17.
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霞 《教育学报》2012,8(1):13-18
面对围绕国学经典教育所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应重新确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数学问题中的条件有些漂在“水面”上的,是显性的,但有些却沉在“水里”的,是隐性的.解题中,如果忽视了这些隐性条件就很容易落入出题人的陷阱,使到手的分数失去.请看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描龙画风,贵在点睛.作为数学教学,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有一个好的开头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新课的引入.从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以及中间环节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收官”教学设计却往往不太在意,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式,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积极地思维,以获得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创设数学情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