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新思想:1.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应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2.专业技能的掌握应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3.不仅职业教育要进入市场,而且市场也将进入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应是"职业人",更应该是"社会人"。因此在职业院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和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当前职业教育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的重要尺度。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因此,适应性视域下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要聚焦重点,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消除痛点,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疏通堵点,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周济部长在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性质和功能的最新定位。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转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实现这一新目标和新要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加快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本文利用国内外的理论和经验探索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并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例,尝试课程模式的改革之途。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院校应突出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安全素养。因此,职业院校要以辩证的姿态审视和促进院校高水平安全教育,突破单一的施教现状,补齐安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短板,改变“以教代安全”“以说代安全”的现象和安全教育边缘化等问题,要明确“覆盖全体、融入专业、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四位一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集创新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让安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让安全常识进入学生生活,努力构建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赋能职业院校高水平校园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吉林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计划关键的一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职业教育总的发展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职业教育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应该分年度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中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任务,进行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能+学历证书"制度("1+X")是我国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手段,能够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效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地发展。然而要想推动并促进教师、教法及教材的改革,就需要明确"1+X"的基本内涵,确定职业院校在"1+X"中的责任,明确相应的改革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帮助职业院校,探究出科学合理的教法、教材及教师改革渠道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双师型"教师既是国家职教改革发展的迫切呼唤,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性发展的特殊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解读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出发,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本身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专业教师自我成长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职业院校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国家要求培养双元化的人才,即一个学生除了拥有自身的学历证书外,还可以拥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在当下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为了符合现阶段国家和企业的要求,各个职业院校实行"1+X"证书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前国家需要的人才,也能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学生进入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技术岗位熟练地工作。为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生。职业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共同培育新一代产业技术人员。校企合作办学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更好地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校企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凸显合作办学诚信互惠的共赢成果。  相似文献   

11.
高师院校设置"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名称应力求规范:综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兼顾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应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灵活开放的、动态均衡的;师资队伍是多学科的有机综合体.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能淡化语文教育。职业院校语文教育,要以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需要为出发点,体现实用、有效的特点。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应具有独特内容,应建立适合职业院校教育需要的务实、有序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水平已日渐成为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文教育对于倾向于实用技术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文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等策略,才能切实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国际元素应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胆汲取、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优秀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要建设适于培养现代职业人要求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尽可能为师生创造条件,让师生不仅能够阅万卷书,而且还能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的法律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需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着手,实现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教育的层次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可将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职业技能素质;第二层次—职场应变素质;第三层次—专业创新素质。它们对学生的前途支持分别是:就业、应变和创业。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消费文化特征的影响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三个层次素质的重要性是递增态势的。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必须对三个层次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中作出正确定位,并依据它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为打造职业院校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在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但在学分制实行中如何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型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型社会中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大有作为: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技能型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文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等策略,才能切实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化、学术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桎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关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关乎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但目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不足,职教能力整体上有待提高,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指导。加快提高“双师型”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打破当前职业教育矛盾局面的重要切入点,这就需要对青年教师“双师型”胜任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