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因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王阳明)在语文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抓住哪些本原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每个语文教师都“绕不开”的四个基本问题。一“、语文”到底是什么?在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赋予“语文”许许多多形象,这些形象或娇艳,或简约,或深涩,或飘逸,或奇崛,真有点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孰是孰非。有人认为“,语文即道…  相似文献   

3.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由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就语文教学而言,他的本原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刘云生同志把自己对语文教育的实践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元点上,而构架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心根语文”的学科教育思想,其立论是准…  相似文献   

5.
<正>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呼吁语文教育要回归本原,这似乎是说当今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需要倒退,需要回归。如果不能认识语文教育的本原到底是什么的话,谈回归本原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不妨从教育的本原来寻找语文教育的本原,还真是一条捷径。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就是"以德育人"。由此推究语文教育的本原,语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育人为本"。既然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本原是"育人",接下来需要弄清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果将"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追问语文的本原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因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王阳明)在语文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抓住哪些本原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每个语文教师都“绕不开”的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语文是教师凭借  相似文献   

9.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10.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问题”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进行“主问题”式的阅读教学,比教师已经习惯了的讲析教学要难得多;但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这样的课要好得多,美得多,有价值得多。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之“身”布满着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说它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说它是文化,还因为它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完善语文教学目标,丰富语文语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使文化这根神经活跃起来。神经的活跃,定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文化不是虚空的,它整合和弥散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中,从本质上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文化。提携文化这根神经,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突破与平衡呢?其一,…  相似文献   

12.
舌,篆作(?).许慎云: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说文·三上·口部》)许慎对“舌”的义释是很精到的:舌在口内,作用为“言也,别味也”两大桩。但将“舌”字的形体构造解为会意兼形声,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舌”字怎么会从“干”会意?它的读音怎会与“干”相谐?段玉裁注曰:子,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仍然幸强得很。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呼吁语文教育要回归本原,这似乎是说当今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需要倒退,需要回归。如果不能认识语文教育的本原到底是什么的话,谈回归本原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不妨从教育的本原来寻找语文教育的本原,还真是一条捷径。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就是"以德育人"。由此推究语文教育的本原,语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育人为本"。既然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本原是"育人",接下来需要弄清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各有仁智之见,对它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概念。自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起,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史上,当时称之为“中国文学”,意即文章之学。1906年又改称为“国文”,因为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小学称“国语”,中学仍称“国文”。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语文教材时,根…  相似文献   

15.
从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始终追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重提“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教育如何真正落实“五育”?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定初教授。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语文课程改革是怎样的状况?崔峦老师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议上,对此作出清晰判断:总体尚好,坚冰已经打破,而问题依然存在但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笔者以为,2006年语文课程改革似乎显露出这样的端倪:理性回归蓄势待发。一“、诗意语文”“、心根语文”“、绿色语文  相似文献   

17.
种种迹象表明,语文教育实践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宽度和深度与纠缠了近百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操作层面上,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开发工程。在此转变中,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师,理应自觉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成为语文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舍弃以“理论样式的话语”作为评价标准, 选择从“实践样式的话语”出发来反思教育,这是本文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切入点,并试图通过对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教育公式”的分析, 来思考突破课堂中心后的语文实践的丰富涵义;进而,把理论视为对实践的反思,通过反思理论自身的不足,获得它自身疆域的开拓——突破认知心理学和语文知识体系,从社会学、语言学、人文思潮等诸多领域获得它更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19.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时空观在哲学、物理、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上,不是什么新观念,而用这一观念来考察、研究教育,则是近几年的事,用它来考察语文教育,可说是一种新的多数人在思想上还不甚明朗的观念。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界在这一指示的启示之下,才出现了语文的“宏观研究”,“大语文教育”。什么是宏观研究?什么是大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