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朱庆好 《新闻界》2012,(24):27-32
口头传播是畲族山歌的主要传承方式。口头传播有优点也有不足。口头传播的优势造就了畲族山歌独有的艺术特点和传播机制。口头传播的缺陷导致了畲族山歌的现代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
陈今 《新闻世界》2014,(5):248-249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畲族文化旅游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规划滞后、畲族特色的精品项目缺乏,旅游产品档次低、旅游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畲族特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努力开发相关产品,突显畲族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品牌、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畲族文化旅游营销力度等方法,弘扬畲族特色文化促进海西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畲族群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媒介已经对畲族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媒介还触动了消费文化在畲族地区的萌生。而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则可能使媒介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浙江畲族契约文书不仅是畲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有雅驯不俗的生动笔调,同时还有崇仁尚礼的精神内蕴,在史学、文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庆好 《新闻界》2012,(19):54-58,63
媒介与人的现代化关系密切。从畲族民众媒介使用倾向及其媒介效果来看,媒介在建构畲族民众的现代意识方面作用很大。媒介已成为畲族民众接触、接受现代意识的主要窗口和渠道。对媒介的现代化作用要辩证对待,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闽东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的重要集居地,当地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的劳动智慧与风土人情,为畲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但在村落文化的创新开发上有待加强.在当今文化环境中,闽东畲族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活态开发对当地畲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闽东畲族传统村落的调研考察,主要以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为例,聚焦当地生产生活、建筑空间以及民俗文化,梳理村落文化资源的类型及特征,从而探索现代化语境中闽东地区畲族文化资源的活态开发路径,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焕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赞琴 《东南传播》2010,(10):11-13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印迹,畲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畲族文化而纽结在一起,呈现出这个民族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生命力。在当今这个"传媒化"社会里,畲族文化传播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利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来传承和保护作为记录畲族历史发展脉络的畲族原生态文化,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陈伊琳  黄雨竹  徐敬之  冯颖 《视听》2021,(3):151-153
泥塑是一种饭圈文化现象,以泛性别的独特视角在粉丝衍生创作中自成一派.本文考察了泥塑的起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分析大量样本的基础上探索泥塑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创作动机,以及泥塑文化所蕴含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并成为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其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性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使观念内化于人们的意识,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与构建消费观念.两种途径皆意...  相似文献   

10.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广西电视台的春节晚会《金花牵出山歌来》,我认为是一台“特色春晚”。这台节目以各民族民歌为主线,以各民族美少女为串联,让民歌在各种新的编配,演唱、串场等包装下,引领观众仿佛作了一次民族之根的探寻,文化之源的踏访,风情之旅的追怀。在众多的春晚节目中,广西台能够从特色着手,力  相似文献   

12.
阴立影 《新闻世界》2011,(7):217-218
在当代媒介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因为媒介的存在,真实(日常生活)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了,在媒介叙事中,非真实甚至可能超过了真实。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共同影响着媒介叙事,虽然使叙事的主体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但是一些消极现象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3.
邓苗 《文化遗产》2015,(1):80-88
叙事研究不仅可以在散文体的民间故事等文类当中进行,也可以在韵文体的民歌等问题中进行,而当前学界对于民歌等韵文体文类的叙事研究则付诸阙如。研究畲族民歌中的叙事,首先要解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问题,其次从具体的民歌文本出发深入地考察民歌究竟是如何叙事的,除此之外,还要分析畲族民歌的叙事和畲族民歌分类之间的关系,以及畲族民歌中的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释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表征流变,认为其经历了试探/压制——“入场”/超越——发现/回归三个时期.1980年以前,在革命与政治的宏大主题下,日常生活被遮蔽与放逐,偶有“试探”,也被纠错与批判;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时期,日常生活只是抵达更具普遍意义的“入口”,是需要被提高与超越的对象,隐含着文化精英审美化、改良化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世俗时代以后,日常生活才真正回归现场,成为电视最重要的文化表征,日常生活剧、“新纪录片”、平民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等共同开启了“日常生活转向”.针对当下日常生活表征的粗鄙化倾向,要坚守精神与意义的向度,防止“另一种危机”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总结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档案挖掘利用方式,对发挥档案服务社会民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畲族村档案挖掘利用方式可分为展陈式利用、表演式利用和编研式利用。在符号意义下,其挖掘利用方式实际上遵循着"档案符号→档案符号文本→档案符号化"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8.
谭亚明 《今传媒》2012,(4):56-57
媒体怎样报道家暴事件,有什么样的性别视角?文章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来媒体在家暴事件的报道中所采取的性别视角作了相关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目前媒体报道存在性别认知的困境,媒体工作者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及在媒体中推介性别平等的观念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杜伟 《视听》2021,(2):39-40
社会性别是为区分生物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该理论认为性别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的家》揭示了家庭空间中的劳动分工成为男性权力的载体,包括男性对妻子的价值贬抑、对家庭劳动和育儿劳动缺乏认同等方面.本文使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解构女性在家庭中角色刻板印象和地位边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记得读到过某性别研究专家写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以上讨论只有符号意义。”意思是说她的解决当今性别难题的方案,最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是无法落实到社会行为上去的空谈。但四川大学教授陆正兰的这本《歌曲与性别》可以说“全部是符号意义”,却不是“空谈”,恰恰相反,整本书发掘了社会文化表意活动背后的意义规律,阐明了最实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