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港 《新闻三昧》2006,(9):29-29
“好莱坞”,几乎所有的人全知道这三个字,可是,读起来,对的就不多了。绝大多数人是将这个“坞”读成。其实,这个“坞”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根本就没有这个音。“好莱坞”英文Hollywood,是一种常绿灌木,因当地有很多这种树,1903年,这里正式命名为“好莱坞”,1910年成为洛杉矶市的一个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好莱坞”是电影艺术的中心。当初它是洛杉矶(Los Angeles)西北部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乡村,背倚绿草如茵的山坡,面对平川碧野,四季常青,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具备拍摄外景的条件。1905年前后,芝加哥(Chicago)一…  相似文献   

2.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3.
陈宗俊 《编辑之友》2015,(9):104-108
1949至1966这“十七年”间,新中国出版业在“为人民服务”出版方针指引下,对新文学书籍的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其主要手段包括:出版对象身份的重新确认、出版社的整合与分工、几大文学出版社对新文学书籍出版的垄断等.“十七年”出版业调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治—文学”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5.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6.
宫旭 《新闻传播》2007,(4):71-72
确切地说舞蹈是一门舞台艺术,而电视艺术是一门屏幕艺术,从表面上看来两者之间无法找到相互融合的交集,换句话来说,舞蹈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实际上恰恰是在这两个独立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电视舞蹈。  相似文献   

7.
赖雪梅 《采.写.编》2023,(11):171-173
本文以流媒体播放技术下的舞蹈影像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其影像创作的特征来探讨这一跨界融合艺术形式的研究意义。以早期瑞士艺术家帕斯卡·马格纳(Guilherme Bothelho)1998年创作的舞蹈电影《对侧伤》(“Contrecoup”)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影像与舞蹈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对于在编导思维、叙事空间、声画关系以及舞者表演等四个方面的启发,也使得舞蹈人重新思考被镜头解构之后的舞蹈艺术如何借助影像媒介激发创作活力,对于探索舞蹈本体创作方式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交际形式和交际工具。“广播”这门声音的艺术,是交际形式最适宜的栽体。在“声音”这片天空中,“语言”承栽了许多广播同仁的希望和理想,借助它,我们展开“想象”和“自我”的翅膀自在翱翔。  相似文献   

9.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0.
萧风 《新闻天地》2005,(6):50-50
“萧”是一种植物,引申为萧索的意义,第二个内涵是“姓”。作为姓,从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乐叔大心在“萧”国受姓至现在,已经有2680多年了。历史上萧姓的帝王将相不少,文学、艺术、医学方面的名人较多。在南北朝时期,和王、谢、袁三姓,合称四大望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萧姓人口约708万,是全国100大姓之一,排列第30位。从我国最早的第一本姓氏专著《世本》到当代的所有姓氏著作,  相似文献   

11.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蓬勃发展且硕果丰富,但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根据“左翼文学”改编的电影却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上讲,电影和电视应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电影电视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所谓的“影视圈”中,电影电视之间却人为地给划了一道鸿沟,推崇电影的认为:电影才是“高水准”的艺术,电视剧只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娱乐,所以,一些演电影走红的“大腕”、“大牌”,是不拍电视剧的,而一些拍电视剧成名的演员,一旦接触了电影,成为电影演员,也“好马不吃回头草”,再不涉足电视剧了。而推崇电视剧的认为,电影正在失去市场,势必被电视、VCD等取代。实际上,电影和电视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2,(8):8-8
由作家、艺术史论家王琪森撰写的《中国艺术通史》(增订本)亮相2012上海书展,该书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将绘画、雕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篆刻、工艺等  相似文献   

14.
李康 《传媒观察》2006,(3):46-47
广播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艺术的“广播版”。它将学、音乐、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通过广播载体的再加工传播开去。字和声音是两大要素。它是在听觉化思维影响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字(学想象力)+声音(播音、音乐、音响等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浸润了听觉化的最大想象空间,是想象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上海“孤岛”时期的艺术报刊是研究中国在战争时期艺术史的重要文献.文章结合“孤岛”艺术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对这一时期包括电影、戏剧、美术、音乐等在内的艺术期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由此勾勒出“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表现在电影本身就是艺术上,还在于它是文学传播途径的一个载体,很多文学著作被改编成电影后而被大众所熟知。本文从对小说与电影的两者关系中,阐释电影对小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我从上海出版系统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当时现代文学研究室下面,有一个“孤岛文学”小组,由我负责,任务是编辑整理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和“孤岛”文学作品选辑等工作。周楞伽先生原与我同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现在已经改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艺界相当地活跃,于是,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当年的往事。并且交谈一些过去发生在出版社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9.
出版空壳现象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几何时,出版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码洋很高,却没有什么利润,实际效益当然不会好到哪儿去。出版社的外壳看上去很大,但囊中空空。这就是近年出现的出版空壳现象。出版空壳现象是指掌控书号的正规国有出版企业——出版社,以合作方式向业外非国有文化单位——“工作室”提供书号、负责终审,而图书的成本投资、营销策划、编排制作等运作均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室”图书制作费用经出版社转账,日:“内循环”,“工作室”向出版社支付(书号)管理费用,或提供较低折扣的图书由出版社自行销售后获得利润。也就是从投入到产出到获利整个过程在社外进行,出版社只对部分关键运作起控制作用,从中获取管理费或少量利润。这种现象称为出版空壳现象。由于审批制的原因,“工作室”即使已经具备了出版功能也无法获得合法身份。因此,出现了“工作室”借鸡生蛋、借社生书的奇特现象。在其他行业几乎是不存在的,出版空壳现象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