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江泽民同志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奖励》2007,(2):40-41
李学勇副部长看望吴文俊院士2月8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李学勇副部长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陈传宏主任的陪同下专程看望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向他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节日的祝福。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奖励》2013,(1):16-16
王小谟 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奖励》2008,(2):F0002-F0002,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5.
正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王莜磊):从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共有9位科学家获得了最高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当我们提起这些名字的时候,心中升起了无限的崇敬和感怀。正是这些人,他们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科学圣殿。那么在今天,又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将和他们并肩而立,这位科学巨擎,就是接下来为你介绍的这位——  相似文献   

7.
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  相似文献   

8.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对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征镒院士,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相似文献   

9.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回顾1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光辉履历,他们个人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既烙上了新中国成长的印记,又铸就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正程开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11,(5):6-6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他们颁奖。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成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获奖者成才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和科技强国的爱国热情。研究还发现,个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背景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名师指导,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善抓机遇可改变人的命运,但机遇与成功总是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人;将个人主攻方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来,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15.
时代需要楷模,时代呼唤精神。 在我们的社会,总有一些人,在他们身上聚合了英勇、忠诚、信义、创新、开拓、关爱、忘我、无畏等足以让我们震撼与感动的元素,他们的人生展现及心路历程,清晰地承载着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他们是我们社会的楷模。他们就像苍茫大海上的航标灯,就像漫漫黑夜中的灯塔,指引并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航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奖励》2011,(7):18-18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初评工作历时2个多月,于6月17日顺利结束。  相似文献   

17.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已有5位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奖励》2011,(9):14-14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于近日结束。评审共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55项(含2010年结转到今年授奖的2项,其中通用项目41项、专用项目1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284项(其中通用项目219项、专用项目6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奖励》2003,(1):10-11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江苏常州,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作  相似文献   

20.
郑哲敏: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